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 09:29
司法改革研究一度是我国法学研究的显学,至今仍余音不衰。但以往的司法改革研究大都集中在司法的制度或理念层面。本文不同于这种从司法体制的内部视角出发,来研究司法改革的进路,而是将司法改革视为政府过程的一个具体类型,独辟蹊径地以政府过程理论的视角从政治学的进路切入,来研究我国当代的司法改革状况,故称之为“司法改革的过程研究”。将司法改革视为政府过程的一个具体类型,是本文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文章将从政治学的进路入手,认为司法改革是一种政府决策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是一种制度或理念。具体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先有了对于司法改革的需求,再经过决策者的听取、论证和决策,直至最后决策的执行实施,这是一个完整的司法改革的过程。过程研究就是以此为对象的。换句话说,它不研究司法制度的静态结构和司法理念的理想状态,它研究的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文章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五章正文和结论。导论部分将对我国以往的司法改革研究状况作一个粗略的综述,并引介出本文的研究进路,即司法改革的“过程研究”。第一章从界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入手,分别阐释了“司法”、“司法权”和“司法改革”等概念...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司法改革研究的多重视角
Ⅰ.司法改革及其研究的"兴起"
Ⅱ.司法改革的"过程研究"
Ⅲ.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作为一种政府过程的司法改革
第一节 司法与司法权
1.1.1 司法
1.1.2 司法权
第二节 司法改革及其类型
1.2.1 司法改革
1.2.2 司法改革的类型
第三节 作为政府过程的司法改革
1.3.1 司法改革的主体问题
1.3.2 作为政府过程的司法改革
第二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所处的宪政体制和政治权力结构
第一节 司法改革所处的宪政体制
2.1.1 司法改革过程所处的宪政体制
2.1.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宪政体制与实际运行
2.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节 司法改革涉及的具体政治结构
2.2.1 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系统
2.2.2 我国的国家政权体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的启动
第一节 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3.1.1 当代中国的利益分化、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关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3.2.1 作为利益表达主体的个体
3.2.2 作为利益表达主体的团体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综合
3.3.1 利益综合
3.3.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利益综合
3.3.3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利益综合的"内输入"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的决策与施行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决策
第二节 司法改革决策的实施执行
第五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沟通
5.1.1 政治沟通及其类型
5.1.2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沟通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监督体制
5.2.1 我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5.2.2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监督体制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司法理念的反思——对照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检视[J]. 黄勤武. 福建法学. 2007(04)
[2]论司法权国家化——以治理司法权地方化为视角[J]. 陈文兴. 河北法学. 2007(09)
[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说明——2007年3月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 王兆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7(03)
[4]解密中央集体学习制度[J]. 马世领. 小康. 2007(03)
[5]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初析[J]. 张艳,吴卫军. 世纪桥. 2006(11)
[6]二元政治权力结构的运行:特征、现实基础及其变革[J]. 孙秋,陈朋.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03)
[7]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之合理性质疑[J]. 陈建平,徐英荣. 法学. 2006(07)
[8]再论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之非[J]. 刘松山. 法学. 2006(01)
[9]关于党政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论党要领导,但不能代替[J]. 孙国华. 人民论坛. 2005(08)
[10]农工党中央再次提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意见[J]. 马镇. 前进论坛. 2005(04)
博士论文
[1]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D]. 顾学松.吉林大学 2007
[2]公共政策的司法分析[D]. 雷新勇.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我国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D]. 杜涛.西南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4642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司法改革研究的多重视角
Ⅰ.司法改革及其研究的"兴起"
Ⅱ.司法改革的"过程研究"
Ⅲ.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作为一种政府过程的司法改革
第一节 司法与司法权
1.1.1 司法
1.1.2 司法权
第二节 司法改革及其类型
1.2.1 司法改革
1.2.2 司法改革的类型
第三节 作为政府过程的司法改革
1.3.1 司法改革的主体问题
1.3.2 作为政府过程的司法改革
第二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所处的宪政体制和政治权力结构
第一节 司法改革所处的宪政体制
2.1.1 司法改革过程所处的宪政体制
2.1.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宪政体制与实际运行
2.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节 司法改革涉及的具体政治结构
2.2.1 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系统
2.2.2 我国的国家政权体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的启动
第一节 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3.1.1 当代中国的利益分化、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关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3.2.1 作为利益表达主体的个体
3.2.2 作为利益表达主体的团体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综合
3.3.1 利益综合
3.3.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利益综合
3.3.3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利益综合的"内输入"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的决策与施行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决策
第二节 司法改革决策的实施执行
第五章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沟通
5.1.1 政治沟通及其类型
5.1.2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沟通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监督体制
5.2.1 我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5.2.2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过程中的监督体制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司法理念的反思——对照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检视[J]. 黄勤武. 福建法学. 2007(04)
[2]论司法权国家化——以治理司法权地方化为视角[J]. 陈文兴. 河北法学. 2007(09)
[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说明——2007年3月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 王兆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07(03)
[4]解密中央集体学习制度[J]. 马世领. 小康. 2007(03)
[5]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初析[J]. 张艳,吴卫军. 世纪桥. 2006(11)
[6]二元政治权力结构的运行:特征、现实基础及其变革[J]. 孙秋,陈朋.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03)
[7]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之合理性质疑[J]. 陈建平,徐英荣. 法学. 2006(07)
[8]再论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之非[J]. 刘松山. 法学. 2006(01)
[9]关于党政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论党要领导,但不能代替[J]. 孙国华. 人民论坛. 2005(08)
[10]农工党中央再次提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意见[J]. 马镇. 前进论坛. 2005(04)
博士论文
[1]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D]. 顾学松.吉林大学 2007
[2]公共政策的司法分析[D]. 雷新勇.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我国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D]. 杜涛.西南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4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97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