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发布时间:2021-01-14 03:56
  法院调解在国内素有“优良传统”的美誉,在国外,则被誉为“东方经验”,它对解决民事纠纷曾经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司法观念、司法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改变的影响,法院调解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引起了当事人的不满,学者们对其也颇多批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及司法制度的改革,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更加暴露无遗。法院调解的改革与完善已成为司法工作者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与审判分离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并将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与域外调解、和解的立法与实践相比较,提出调解与审判适度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一些具体的措施。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法院调解的概念分析和法院调解的法律性质和功能。首先,通过对学者们提出的法院调解概念的论述,尝试界定法院调解的概念。其次,通过分析各流派对法院调解性质的论述,得出法院调解的本质就是当事人自愿性这个结论,进而从功能的角度论述了法院调解的功能。第二章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文章首先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法院调解的基本原则为线索,归纳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基本规定,进而论述了法院调解...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第一节 法院调解的概念
        一、调解的含义
        二、法院调解的含义
    第二节 法院调解的法律性质和功能
        一、法院调解的法律性质
        二、法院调解的本质
        三、法院调解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第一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合法原则
        三、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五、保密性原则
    第三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特点
        一、法院调解是诉讼内调解
        二、法院调解贯穿于民事审判程序的全过程
        三、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宽泛性,且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司法实践
        一、法院调解的现状
        二、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探索及评析
第三章 法院调解相关制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德国审前强制调解制度及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
    第二节 日本的民事家事调解制度及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
    第三节 美国的诉讼和解制度及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
    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调解制度及与大陆法院调解制度比较
    第五节 域外法院调解(和解)制度给我国法院调解的借鉴
第四章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调审适度分离制度的设想
    第一节 对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理论观点
        一、“完全分离论”
        二、“适度分离论”
        三、两种学说的区别
    第二节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调审适度分离制度的具体设想
        一、审前调解案件范围的划分
        二、审前调解的启动
        三、重构审前调解具体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诉讼调解贵在自觉[J]. 张军.  法律适用. 2007(01)
[2]法院调解:制度而非原则[J]. 李昕.  法律适用. 2006(10)
[3]诉讼调解的价值分析与改革构想[J]. 张英俊,裴秀峰.  政法论丛. 2005(03)
[4]论德国的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J]. 章武生,张大海.  法商研究. 2004(06)
[5]调解的重构(下)——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 范愉.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3)
[6]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 范愉.  比较法研究. 2003(04)
[7]人民调解制度的现代意义分析[J]. 秦国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8]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比较研究[J]. 靳建丽.  中州学刊. 2002(02)
[9]台湾法院调解制度的最新发展[J]. 齐树洁.  台湾研究集刊. 2001(01)
[10]论法院调解制度改革[J]. 翁晓斌.  现代法学. 2000(05)



本文编号:2976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976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