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反思:以法经济学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7-04-13 18:08

  本文关键词: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反思:以法经济学为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司法公开改革领域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是一种能够让公民通过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的司法途径。不同于以往传统法学流派所坚持的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法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法律问题,追求在提高司法效率从而珍惜并合理利用稀缺的司法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司法公正。效率和正义的矛盾并非不可协调,二者在法经济学的视角下完全可以达到统一。因为正义存在于具有利益冲突的双方或者多方主体之间,所以法律选择保护任何一方的正义都会带来损害其他方正义的结果,从而陷入选择困境。法经济学追求的效率价值致力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价值追求不仅摆脱了选择困境,还为公民未来的行为选择提供裁判方向。裁判文书上网制度通过公开裁判文书,以看得见的方式追求司法公正,以最节约司法资源的方式提供法律评判导向,切合效率标准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将对诉讼进行有效控制。裁判文书上网制度促使公开案情及案件处理结果,通过影响诉讼当事人对于起诉的心理态度,以及传达案件被正确审判的概率这两种方式,力求抑制诉权的滥用,提高案件质量,从而节约司法资源。上诉程序是对不服一审裁决的当事人进行救济的法律途径,但是上诉程序并不鼓励滥用上诉权。裁判文书上网制度通过提供二审改判概率的统计资料,发挥上诉分离机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上诉案件的质量,达到节省司法资源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均衡,鼓励公民理性选择上诉。民意也对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提出了要求,以理性为基础的民意对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发展起着激励作用,充分采纳民意的裁判文书不仅可以获得当事人的认可,还可以节约因为不服一审裁决而提起上诉的成本。作为一种容易被侵犯的权利,隐私权在裁判文书上网制度中尤其应该得到充分的考量和保护,裁判文书上网制度不能以侵犯公民隐私权为代价获取司法公开的收益。本文意在利用法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为我国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更好发展提供法学理论的支持,避免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在进展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成本—收益分析是最基本的法经济学分析工具,本文的目的是以最少的司法资源投入获得最多的司法收益。作为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衍化,合理使用制度对于如何谨慎地使用相关法律方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考量。本文旨在借助法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使裁判文书上网制度不仅能促进司法公开公正,也能充分重视司法效率。
【关键词】:裁判文书上网制度 法经济学 诉讼 司法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文献综述12-13
  • 1.2.1 研究综述12-13
  • 1.2.2 总体评价13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3-14
  • 1.3.1 技术路线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4-15
  • 1.4.1 研究内容14
  • 1.4.2 结构安排14-15
  • 1.5 创新点15-16
  • 第2章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概述16-28
  • 2.1 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必然性16-17
  • 2.1.1 司法公开要求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制度16-17
  • 2.1.2 法律规定要求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制度17
  • 2.2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运行17-19
  • 2.3 针对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19-26
  • 2.3.1 调查数据统计20-24
  • 2.3.2 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反思24-26
  • 小结26-28
  • 第3章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理论基础28-34
  • 3.1 有助于实现民众知情权28-29
  • 3.2 符合正义观的要求29-31
  • 3.3 有利于监督司法权力31-32
  • 3.4 国际贸易市场需要公开透明的司法裁判标准32
  • 小结32-34
  • 第4章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对起诉的调控作用34-39
  • 4.1 私人和解较之诉讼所具有的经济优势34-35
  • 4.2 诉讼可以被控制并且和解应当得到合理使用35-37
  • 4.3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对于选择和解或诉讼的激励37-38
  • 小结38-39
  • 第5章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对上诉的调控作用39-43
  • 5.1 上诉程序应当合乎经济理性39-40
  • 5.2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可以控制上诉40-42
  • 小结42-43
  • 第6章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与民意43-50
  • 6.1 民意对于司法效率的作用43-46
  • 6.1.1 司法过程中应当合理考量民意43-44
  • 6.1.2 理性民意与非理性民意44-46
  • 6.2 司法过程效率最大化假定46-49
  • 6.2.1 司法判决的生产过程46-48
  • 6.2.2 理性的民意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48-49
  • 小结49-50
  • 第7章 裁判文书上网制度与隐私权保护50-56
  • 7.1 隐私权保护的法经济学依据50-53
  • 7.1.1 有利于提高隐私信息的利用效率50-51
  • 7.1.2 司法公开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51-53
  • 7.2 隐私权合理注意义务53-55
  • 7.2.1 保护当事人隐私权与提高司法工作效率二者之间的权衡依据53-54
  • 7.2.2 裁判文书发布主体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过失责任推定54-55
  • 小结55-56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59-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法经济学:效率对正义的替代及其批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2 宋怡林;法经济学的效益目标[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黄立君;近十年来国内法经济学研究述评[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2期

5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2期

6 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7 曾培芳,陈伟;论公司的社会责任——基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J];法治论丛;2004年04期

8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暨制度经济学研讨会综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03期

9 李俊霖,黄楠;浅析法经济学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10 黄立君;;法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文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经济学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陈柳钦;;法经济学的动态演化及其中国的发展[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豆景俊;张建涛;;我国的法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胡凯;;论法经济学的两条研究路径[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任碧云;南云僧;;谁的贡献大——透过一个案例的解剖分析法经济学的制度设计思想[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殷继国;周琳静;;法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孙圣民;;200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9 ;短讯一则:“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组委会成立[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二辑[C];2003年

10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暨制度经济学研讨会综述[A];《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五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君;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现状述评[N];光明日报;2006年

2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法经济学: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黄东黎;法经济学为立法和司法提供思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齐延平;展现法经济学的演进逻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魏建;使法律分析更为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6 魏建;“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在济南召开[N];光明日报;2003年

7 孙秋枫;法经济学:用经济的方法分析法律活动[N];检察日报;2004年

8 深圳大学法学院 本报特约记者 应飞虎;准确了解人类决策有助于促成更好的法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明;法经济学——透视经济生活新视角[N];经济参考报;2005年

10 赵孟(编辑);经济学视野里的法律[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栾国华;美国法经济学评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素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法经济学效用函数建构[D];湖南大学;2009年

4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田洪捚;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孙法柏;现代环境法的运行机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凌;金融市场治理与公平参与[D];天津大学;2007年

8 徐兴祥;合同法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媛;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邵兴全;解读法经济学[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高明;19世纪之前法经济学的萌芽和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静;行为法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自路;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反思:以法经济学为视角[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6 张丽娜;雇主转承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汤洁;法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发展走向[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严伟;法经济学与行为法经济学:聚焦理性最大化假设[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琳琳;高速公路监管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祝晓书;网上银行风险分担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裁判文书上网制度的反思:以法经济学为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0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