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行政法视野下的公证和物权登记

发布时间:2021-03-26 18:29
  公证制度和物权登记制度作为重要的法律制度,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法学界对公证和物权登记的相关问题比较关注,但有些问题存在争议,尚未达成共识。中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从法的视角研究一种法律制度,应当以其行为的定性作为逻辑起点。故本文从公证和物权登记的属性出发,从行为的性质角度来研究公证制度和物权登记制度。笔者认为,在行政法视野下,公证和物权登记都是一种非典型的行政行为。具体来看,本文分三部分以公证和物权登记这两种非典型行政行为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公证和物权登记的理论界定”。本部分首先阐述了我国公证制度和物权登记制度的发展及现状。而后主要分别详细介绍了国内对于公证和物权登记属性的不同观点。同时,在对公证和物权登记不同属性认识辨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公证和物权登记性质的看法,认为公证和物权登记属于非典型行政行为,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这类非典型行政行为的特征。第二部分为“公证和物权登记的效力和功能”。该部分总结了公证和物权登记的效力主要为公信力和证明力。同时提出公证和物权登记具有体现公共信用,提供私权表达及预防纠纷三大功能。第三部分为“公证和物权登...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理论界定
    1.1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属性之争
        1.1.1 公证行为的性质之争
        1.1.2 物权登记的性质之争
    1.2 公证和物权登记性质辨析
        1.2.1 传统行政行为说辨析
        1.2.2 司法行为说辨析
        1.2.3 国家证明行为说辨析
        1.2.4 民事行为说辨析
    1.3 公证和物权登记性质之我见
    1.4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特征
第2章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效力和功能
    2.1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效力
        2.1.1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公信力
        2.1.2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证明力
    2.2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功能
        2.2.1 公法领域中——体现公共信用
        2.2.2 私法领域中——提供私人意愿的表达
        2.2.3 司法领域中——预防纠纷
第3章 公证和物权登记的制度构建
    3.1 确立合理的机构设置
        3.1.1 我国现有的司法实践
        3.1.2 公证机构和物权登记机构的合理选择
    3.2 完善公证和物权登记的救济机制
        3.2.1 公证机构复查机制的确立
        3.2.2 物权登记中异议登记和更正登记的落实
        3.2.3 诉讼机制的选择
    3.3 建立有效的赔偿制度
        3.3.1 公证机构和物权登记机构独立承担赔偿责任
        3.3.2 赔偿责任具体内容的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的立法选择[J]. 马颖.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1)
[2]公证赔偿法律性质分析[J]. 陈智永,戴宾.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03)
[3]中国公证制度模式选择[J]. 王公义.  中国司法. 2005(03)
[4]论公证权的基本属性[J]. 马宏俊.  中国司法. 2004(06)
[5]公私法的汇合与行政法演进[J]. 杨寅.  中国法学. 2004(02)
[6]论公证赔偿[J]. 宋杰,程大庆.  中国司法. 2004(03)
[7]准行政行为研究[J]. 皮宗泰,王彦.  行政法学研究. 2004(01)
[8]论公证人的判断义务(下)[J]. 黄群.  中国司法. 2004(02)
[9]国家证明权的行使[J]. 陈丹.  中国公证. 2004(01)
[10]我所理解的公证案件属性与《公证案件属性的法理分析》作者商榷[J]. 肖登辉.  中国公证. 2004(01)

博士论文
[1]公证的公信力研究[D]. 那淑伟.吉林大学 2006
[2]公证制度研究[D]. 蒋笃恒.中国政法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公证人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 李强.郑州大学 2006
[2]公证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 崔培山.山东大学 2006
[3]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简论[D]. 谢茂林.华东政法学院 2005
[4]我国公证权的法理研究[D]. 施卫兵.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02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102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