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社会二元纠纷解决机制下的调解制度
发布时间:2021-08-17 06:25
大调解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大调解制度的建立和我国传统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历史承继性,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纠纷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模式表现出与现实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在这一前提下,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对于发挥整体优势,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历史承继的角度切入,在探讨大调解制度和中国传统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的共性基础上,指出大调解制度的运作和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并进一步以大调解制度的现实运行情况为参照,提出大调解制度运行优化的法律选择。在上述构想的基础上,本文除了导论外,分为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的演进与变迁、大调解制度: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变动和调试、大调解运作机制优化的基本构想和策略选择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的演进与变迁本部分通过对我国古代、近现代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情况的回顾,指出扎根于中国农业经济传统的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模式是化解社会纠纷的重要方式...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外研究现状
0.3 国内研究现状
0.4 研究目的和意义
0.5 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的演进与变迁
1.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
1.2 现代中国的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
1.3 社会自治解决机制发展与演进的内在机理
2. 大调解制度: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变动和调试
2.1 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纠纷
2.2 传统纠纷解决模式功能的弱化
2.3 大调解制度:现实的变动与调试
3. 大调解运作机制优化的基本构想和策略选择
3.1 大调解制度运作的现实困境
3.2 大调解制度优化运作机制的法律构建
3.2.1 完善立法规范保障机制,确立大调解制度的法律定位
3.2.2 重新建构和划分国家纠纷解决权与民间纠纷解决权
3.2.3 推进调解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2.4 平衡诉讼与调解的关系
3.2.5 实现三大调解制度的有效衔接与合作
3.2.6 发展和创新人民调解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J]. 程琳.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0(07)
[2]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 苏力. 中国法学. 2010(01)
[3]调解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以部分中、基层人民法院为研究样本[J]. 孙海龙,高伟. 法律适用. 2009(10)
[4]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 邱星美. 比较法研究. 2009(04)
[5]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J]. 黄宗智,尤陈俊. 中国法律. 2009(03)
[6]比较法视野下的法院附属调解制度研究[J]. 耿宝建,赵艳花. 法律适用. 2009(04)
[7]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 郑杭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2)
[8]诉讼调解:模式设计和原则适用[J]. 王松,张媛媛. 法律适用. 2008(11)
[9]“大调解”的功能及限度 纠纷解决的制度供给与社会自治[J]. 吴英姿. 中外法学. 2008(02)
[10]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 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J]. 范愉. 法律适用. 2007(11)
博士论文
[1]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 宋明.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孟迪云.湘潭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7246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国外研究现状
0.3 国内研究现状
0.4 研究目的和意义
0.5 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的演进与变迁
1.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
1.2 现代中国的社会自治纠纷解决机制
1.3 社会自治解决机制发展与演进的内在机理
2. 大调解制度: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变动和调试
2.1 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纠纷
2.2 传统纠纷解决模式功能的弱化
2.3 大调解制度:现实的变动与调试
3. 大调解运作机制优化的基本构想和策略选择
3.1 大调解制度运作的现实困境
3.2 大调解制度优化运作机制的法律构建
3.2.1 完善立法规范保障机制,确立大调解制度的法律定位
3.2.2 重新建构和划分国家纠纷解决权与民间纠纷解决权
3.2.3 推进调解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2.4 平衡诉讼与调解的关系
3.2.5 实现三大调解制度的有效衔接与合作
3.2.6 发展和创新人民调解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J]. 程琳.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0(07)
[2]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 苏力. 中国法学. 2010(01)
[3]调解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以部分中、基层人民法院为研究样本[J]. 孙海龙,高伟. 法律适用. 2009(10)
[4]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 邱星美. 比较法研究. 2009(04)
[5]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J]. 黄宗智,尤陈俊. 中国法律. 2009(03)
[6]比较法视野下的法院附属调解制度研究[J]. 耿宝建,赵艳花. 法律适用. 2009(04)
[7]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 郑杭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2)
[8]诉讼调解:模式设计和原则适用[J]. 王松,张媛媛. 法律适用. 2008(11)
[9]“大调解”的功能及限度 纠纷解决的制度供给与社会自治[J]. 吴英姿. 中外法学. 2008(02)
[10]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 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J]. 范愉. 法律适用. 2007(11)
博士论文
[1]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 宋明.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孟迪云.湘潭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7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34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