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调联动”机制的完善
发布时间:2021-09-23 12:30
“三调联动”机制是指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三种调解资源解决矛盾纠纷的纠纷解决机制,这是完善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新探索。物质决定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纠纷解决机制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民事纠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原有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需要。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和各地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三调联动”机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地方也在运行中不断摸索。“三调联动”机制的建立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的背景下产生的,符合党的领导,同时并不违背法制精神,可以说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三调联动”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时间还不长,如何在立法上和实践中进行完善是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努力的方向,也是本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尝试将理论联系实践,探索完善“三调联动”机制之路。“三调联动”机制的关键点在于“联动”,这是其不同于国外ADR的最大特征,也是对世界ADR的创新。能够有效“联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一府两院”的单一制国家制度。在这种国家体制下,政府能够组织各种力量参与纠纷解决,合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
第2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产生与运行状况
2.1 “三调联动”机制的产生
2.1.1 “三调联动”机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2.1.2 “三调联动”机制的普遍化过程
2.2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状况
2.2.1 “三调联动”机制的机构设置
2.2.2 “三调联动”机制的受案范围
2.2.3 “三调联动”机制的工作流程
第3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三调联动”机制的合理性
3.1.1 “三调联动”机制与纠纷解决规律
3.1.2 “三调联动”机制与调解功能最大化
3.2 “三调联动”机制的合法性
3.2.1 “三调联动”机制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3.2.2 “三调联动”机制具有法律依据
3.3 “三调联动”机制有效运行的可能性
3.3.1 “三调联动”机制符合党的领导
3.3.2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已有较好开端
第4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现行不足及完善建议
4.1 “三调联动”机制的现行不足
4.1.1 “三调联动”机制的定位比较模糊
4.1.2 “三调联动”机制的法律规制有所欠缺
4.1.3 “三调联动”机制的物质保障不够充足
4.2 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具体建议
4.2.1 合理定位“三调联动”机制的性质和功能
4.2.2 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法律规制
4.2.3 加强“三调联动”机制的物质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梅宏,高洁璞. 北京仲裁. 2009(02)
[2]强制调解之法理与实践[J]. 李德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4)
[3]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 黄树安. 中国司法. 2009(07)
[4]对我国人民调解各地模式的考察[J]. 毋爱斌. 法治论坛. 2009(02)
[5]“诉调对接”工作方式之探寻——论和谐司法理念指导下的民事审判[J]. 寒啸.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5)
[6]湖南省“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考察与思考[J]. 李冰. 中国司法. 2008(08)
[7]解纷机制合理衔接的探讨[J]. 陈丽芳.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04)
[8]“三调联动”促三湘和谐——湖南省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机制[J]. 孙浩波,陈昆仑. 人民调解. 2008(07)
[9]“大调解”的功能及限度 纠纷解决的制度供给与社会自治[J]. 吴英姿. 中外法学. 2008(02)
[10]“三调联动”化解社会矛盾[J]. 陈泽伟. 瞭望. 2008(03)
硕士论文
[1]法院调解制度的社会原因分析[D]. 李武.中国政法大学 2009
[2]人民调解制度的法理思考[D]. 李建伟.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 张嫣.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 童长鸣.湘潭大学 2008
[5]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 宁铁.湘潭大学 2007
[6]论我国非讼解决社会纠纷机制的完善[D]. 薛凌云.华东政法学院 2007
[7]论现代民事纠纷调解机制的重构[D]. 范光萍.苏州大学 2007
[8]大调解机制研究[D]. 倪萍.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论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D]. 周艳何.湘潭大学 2007
[10]论民间调解制度及其重塑[D]. 朱战芳.中共中央党校 2005
本文编号:3405709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
第2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产生与运行状况
2.1 “三调联动”机制的产生
2.1.1 “三调联动”机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2.1.2 “三调联动”机制的普遍化过程
2.2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状况
2.2.1 “三调联动”机制的机构设置
2.2.2 “三调联动”机制的受案范围
2.2.3 “三调联动”机制的工作流程
第3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三调联动”机制的合理性
3.1.1 “三调联动”机制与纠纷解决规律
3.1.2 “三调联动”机制与调解功能最大化
3.2 “三调联动”机制的合法性
3.2.1 “三调联动”机制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3.2.2 “三调联动”机制具有法律依据
3.3 “三调联动”机制有效运行的可能性
3.3.1 “三调联动”机制符合党的领导
3.3.2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已有较好开端
第4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现行不足及完善建议
4.1 “三调联动”机制的现行不足
4.1.1 “三调联动”机制的定位比较模糊
4.1.2 “三调联动”机制的法律规制有所欠缺
4.1.3 “三调联动”机制的物质保障不够充足
4.2 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具体建议
4.2.1 合理定位“三调联动”机制的性质和功能
4.2.2 完善“三调联动”机制的法律规制
4.2.3 加强“三调联动”机制的物质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梅宏,高洁璞. 北京仲裁. 2009(02)
[2]强制调解之法理与实践[J]. 李德恩.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4)
[3]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 黄树安. 中国司法. 2009(07)
[4]对我国人民调解各地模式的考察[J]. 毋爱斌. 法治论坛. 2009(02)
[5]“诉调对接”工作方式之探寻——论和谐司法理念指导下的民事审判[J]. 寒啸.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5)
[6]湖南省“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考察与思考[J]. 李冰. 中国司法. 2008(08)
[7]解纷机制合理衔接的探讨[J]. 陈丽芳.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04)
[8]“三调联动”促三湘和谐——湖南省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机制[J]. 孙浩波,陈昆仑. 人民调解. 2008(07)
[9]“大调解”的功能及限度 纠纷解决的制度供给与社会自治[J]. 吴英姿. 中外法学. 2008(02)
[10]“三调联动”化解社会矛盾[J]. 陈泽伟. 瞭望. 2008(03)
硕士论文
[1]法院调解制度的社会原因分析[D]. 李武.中国政法大学 2009
[2]人民调解制度的法理思考[D]. 李建伟.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 张嫣.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 童长鸣.湘潭大学 2008
[5]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 宁铁.湘潭大学 2007
[6]论我国非讼解决社会纠纷机制的完善[D]. 薛凌云.华东政法学院 2007
[7]论现代民事纠纷调解机制的重构[D]. 范光萍.苏州大学 2007
[8]大调解机制研究[D]. 倪萍.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论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D]. 周艳何.湘潭大学 2007
[10]论民间调解制度及其重塑[D]. 朱战芳.中共中央党校 2005
本文编号:3405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0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