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调解功能的变迁
本文关键词:论人民调解功能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早期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每一部分都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和具有相应的功能,并且各部分与整体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人民调解制度作为社会的组成分子同其他的社会制度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人民调解也具备了某些特定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和它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点来划分,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政治动员为主时期的人民调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的人民调解和以“维稳”为主时期的人民调解。在第一个时期,受当时政治高压的影响,它的政治功能特别彰显。在这一时期人民调解的解纷活动当中,作为调解员的“积极分子”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动员型”工作作风被带入到调解实践中来,以至于人民调解常常被当作一种政治动员的手段,用于动员和组织群众以支持党的革命活动。相比之下,第二个时期的人民调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更显其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手段的本质特征,它更关注的是纠纷双方利益的平衡和纠纷问题的本身,而非政治或者其他,人民调解的政治性已相对比较弱化。而且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律在调解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人民调解也更加强调自愿、公平、合理合法等原则。而进入到新世纪以后,虽然我们仍有发展经济的需求,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和复杂化,社会稳定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已成当务之急。当前,“维稳”作为一项社会管理性事务,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免会有疏漏或者难以企及的地方,因此需要扩大公众的参与和加强政府机构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大调解”的工作机制由此应运而生。在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当中,人民调解不仅作为一种“大众性司法”,也作为一种社会稳控的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民调解 政治动员 发展经济 “维稳”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
- 0.2 文献综述7-10
- 0.3 写作思路和方法10-11
- 第1章 以“政治动员”为主时期的人民调解11-20
- 1.1 以“政治动员”为主的制度根源11-13
- 1.2 以积极分子为主的调解人员的调解权威13-17
- 1.3 反复说教式调解的话语表达17-20
- 第2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的人民调解20-27
- 2.1 政策的转变和人民调解立法的发展20-21
- 2.2 普选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权威21-25
- 2.3 温和劝导式调解的话语表达25-27
- 第3章 以“维稳”为主时期的人民调解27-34
- 3.1 “维稳”需求下的人民调解立法27-28
- 3.2 “大调解”机制中的人民调解组织28-31
- 3.3 半官方组织背景下的调解话语表达31-34
- 结语34-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华玉;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司法;2002年10期
2 ;加强指导 密切配合 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J];中国司法;2002年11期
3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J];中国司法;2002年12期
4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J];新法规月刊;2002年11期
5 陈志新;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6 史长青;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调解的地位重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叶知年;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8 胡泽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吕军,金莲玉;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J];中国司法;2003年12期
10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J];司法业务文选;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 不断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熊明华;;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A];湖南省第十届公安理论研讨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课题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云香;;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创新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启示[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杨兵;;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决定书的效力及其瑕疵救济——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5 高雪梅;;律师参与社区调解与社会和谐[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春杨;;完善人民调解 化解社会矛盾——从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7 赖梁盟;王晓萍;吴德恩;罗红霞;;贵州省行政调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8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春杨;;人民调解是人民司法的重要补充——读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陈勰;黄思思;张超;;医调委听证制度建设与公正性思考[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毅涵;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N];福建日报;2004年
2 司法部部长 张福森;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N];法制日报;2002年
3 张发禄;重视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N];青海日报;2004年
4 ;罗干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罗 干;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记者 成全勃;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N];陕西日报;2004年
7 罗斯基;要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N];阿坝日报;2007年
8 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孟繁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N];赤峰日报;2006年
9 市政府副市长 麻树昌;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N];赤峰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明慧;期待人民调解法尽快出台[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宏辉;人民调解的监管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2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桥;和谐社会背景下湖南省人民调解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舒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谈芳;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施丽倩;论人民调解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定位[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5 贺利云;人民调解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唐茂林;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2006年
7 郭晓锋;人民调解的探究与重构[D];河南大学;2007年
8 丘申长;论人民调解复兴[D];厦门大学;2007年
9 王林鹤;人民调解的社会化运作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陈悦健;化解中山市人民调解工作困境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人民调解功能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