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辩护词中被告人身份建构的评价策略研究——以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1 08:10
辩护词是律师构建被告人多重身份,为其减免量刑的话语行为。以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为例,揭示构建被告人心理受害者、正义复仇者、品行端正者三重身份过程中的评价策略。研究发现消极情感类、社会约束类、鉴赏类和积极社会评判类等态度资源与收缩类和扩展类介入资源以及表示量化和强化的级差资源共现,形成渗透型、加强型和主导型等态度韵,促使受众理解被告人的复仇情感和犯罪动机,凸显了辩护词中情理与法理融合的话语策略。
【文章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27(06)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品行端正者身份建构中社会评判资源分布图
为了说服公诉方和法官减轻被告人罪行,赢得公众舆论的支持,被告律师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为被告人构建罪犯身份之外的其他身份,强调犯罪事实背后的外在背景和内在元素,凸显减轻处罚的合理性。本文将借鉴彭宣维等(2015)的语言评价语义系统(见图1),对辩护词中的态度、介入、级差三类资源进行手动识别,对态度资源中情感、判断与鉴赏的效价、显度和对象进行标注,同时还将关注评价系统各种资源之间在身份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耦合现象,即各种态度资源的共现以及态度资源与介入资源和级差子系统之间的共现性。评价资源的分布与耦合现象不限于辩护词的特定部分,而是贯穿某种身份构建的整个过程,形成特定的评价韵律,包括渗透型、加强型与主导型态度韵(Martin&White,2005:19-24)。我们以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为例探究被告人身份构成过程中的评价策略。三、被告人身份建构的评价策略
图2显示律师先使用情感类和鉴赏类词汇将被告人的悲伤情感和不幸遭遇前景化,形成渗透型的负面态度韵律,试图激发受众相应的情感反应,理解犯罪行为的外部诱因,认同被告人心理受害者的身份。随后借助传统法规中的弱势社会约束类词汇,如“从轻发落”、“减轻处罚”、“赦免其罪”等从法理视角强调复仇杀人行为的正义性和可原谅性,以“没有道歉和足额赔偿”,“打通层层关系的幕后操作人”等隐性社会约束资源强调受害人行为的不恰当性,暗示被告人复仇动机的合理性,并通过否定式的负面社会约束资源“并未对……有任何伤害举动”,“不会外溢到伤害无辜”等,突出被告行凶目标的明确性,暗示其行为的正当性。最后又借用旁观者对被告人的正面社会评判,从道德方面突出被告人日常行为上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塑造出品行端正者形象。情感资源逐步被判断和鉴赏资源所替代,表明律师从具有较高主观性的情感世界过渡到客观性的人际策略,聚焦道德与法规,将自身作为评价主体隐藏起来,增强了可信度与权威性。2介入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闻语篇隐喻的身份构建功能——以中美媒体第一夫人表征对比研究为例[J]. 张蕾.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2)
[2]汉语刑事辩护词中态度资源的分布——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研究之四[J]. 田华静,王振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16(02)
[3]基于协商系统视角的庭审语篇中法官身份建构[J]. 郭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4]新疆回族人的语言形式及其身份构建[J]. 马晓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5]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 袁周敏,陈新仁.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4)
[6]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J]. 丁建新. 外语学刊. 2010(02)
[7]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项蕴华.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5)
本文编号:3448586
【文章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27(06)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品行端正者身份建构中社会评判资源分布图
为了说服公诉方和法官减轻被告人罪行,赢得公众舆论的支持,被告律师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为被告人构建罪犯身份之外的其他身份,强调犯罪事实背后的外在背景和内在元素,凸显减轻处罚的合理性。本文将借鉴彭宣维等(2015)的语言评价语义系统(见图1),对辩护词中的态度、介入、级差三类资源进行手动识别,对态度资源中情感、判断与鉴赏的效价、显度和对象进行标注,同时还将关注评价系统各种资源之间在身份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耦合现象,即各种态度资源的共现以及态度资源与介入资源和级差子系统之间的共现性。评价资源的分布与耦合现象不限于辩护词的特定部分,而是贯穿某种身份构建的整个过程,形成特定的评价韵律,包括渗透型、加强型与主导型态度韵(Martin&White,2005:19-24)。我们以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为例探究被告人身份构成过程中的评价策略。三、被告人身份建构的评价策略
图2显示律师先使用情感类和鉴赏类词汇将被告人的悲伤情感和不幸遭遇前景化,形成渗透型的负面态度韵律,试图激发受众相应的情感反应,理解犯罪行为的外部诱因,认同被告人心理受害者的身份。随后借助传统法规中的弱势社会约束类词汇,如“从轻发落”、“减轻处罚”、“赦免其罪”等从法理视角强调复仇杀人行为的正义性和可原谅性,以“没有道歉和足额赔偿”,“打通层层关系的幕后操作人”等隐性社会约束资源强调受害人行为的不恰当性,暗示被告人复仇动机的合理性,并通过否定式的负面社会约束资源“并未对……有任何伤害举动”,“不会外溢到伤害无辜”等,突出被告行凶目标的明确性,暗示其行为的正当性。最后又借用旁观者对被告人的正面社会评判,从道德方面突出被告人日常行为上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塑造出品行端正者形象。情感资源逐步被判断和鉴赏资源所替代,表明律师从具有较高主观性的情感世界过渡到客观性的人际策略,聚焦道德与法规,将自身作为评价主体隐藏起来,增强了可信度与权威性。2介入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闻语篇隐喻的身份构建功能——以中美媒体第一夫人表征对比研究为例[J]. 张蕾.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2)
[2]汉语刑事辩护词中态度资源的分布——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研究之四[J]. 田华静,王振华. 山东外语教学. 2016(02)
[3]基于协商系统视角的庭审语篇中法官身份建构[J]. 郭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4]新疆回族人的语言形式及其身份构建[J]. 马晓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5]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医疗咨询会话为例[J]. 袁周敏,陈新仁.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4)
[6]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J]. 丁建新. 外语学刊. 2010(02)
[7]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 项蕴华.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5)
本文编号:3448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4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