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
本文关键词: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5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印发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在全国五十家法院进行试点改革,实施办法就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选任程序、参审范围、参审职权、退出条件、惩戒机制和履职保障作出一系列新规定。实施办法将司法裁判权分离为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将人民陪审员职权定位于“认定案件事实”、实施方式为“独立发表意见”、形成方式为“通过表决”,以及限制人民陪审员“对法律适用问题不参与表决”。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深化司法改革,有助于对司法权施行监督;有助于有效的对公民宣传法制教育;有利于化解司法审判压力;同时有利于律师、检控官等提高诉辩技巧。现今,司法改革如火如荼,在这个形势下推出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权利”的理念,吸收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改变以往传统职权定位的“形式广泛,实质有限”的现状。因此,笔者以为,其职权重新定位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不仅有赖于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社会动员,更迫切的在于如何完善程序性配套机制,明确适用陪审员的案件范围、建立适合陪审员履行职权的人数组合、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程序、确立无因回避机制、明确人民陪审员履行职权的表决、构建人民陪审员管理体制、优化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审判职权配置,以及设立强制律师代理或辩护制度等配套问题。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为司法改革的道路添砖加瓦。第一部分概述了陪审制度的起源及其存在价值,概括了陪审员职权配置的三种类型。同时提出陪审员职权配置的“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别。通过分析两大法系的文化背景,推导出各国选择陪审制职权配置模式的意义。对比我国的国情,在分析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陪审职权配置模式选择的启示与参考价值。第二部分是论述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与问题,通过分析立法现状,实施现状及其特点,来研究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在研究中发现,人民陪审员职权的传统定位形式上具有广泛性,但实质存在有限性,对比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背景。第三部分是引入司法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指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权利是改革的指导方针。通过介绍此次最高人民法院试点改革《办法》的推出背景,分析对人民陪审员职权的重新定位的基本意义并对其进行剖析,通过采用实证田野分析法对具体实施试点的法院调查后,明确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诉讼价值。由此肯定了改革在我国完善陪审制度方面的进步意义。第四部分着重阐述我国人民陪审制重新定位的现有困境,首先论述了此次改革试点方案的规则困境,由于试点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实施难;其次,分析观念上的困境,主要还是司法的独立与分权;最后探讨司法实践配套机制的困境,提出了四个界定: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定,事实认定责任主体的界定,陪审员表决规则的界定,以及合议庭组成方式的界定。第五部分通过提出建议来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配套机制,首先从健全完善立法的顶层设计入手,其次是陪审制度程序配套规则的重构,通过八项规则的设计,从案件适用范围,人员选任,人数组合及其程序规则各方面规划,来化解人民陪审制度重新定位的困境。最后,在保护人民陪审员权益,规制其行为方面做好完善。虽然陪审制度在我国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此次改革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借助这股春风来全面推进改革,将好的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期待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后,能改变以往“陪而不审,审而不判”的现状格局,为司法改革的道路展现新的风采!
【关键词】:陪审制度 职权定位 实施困境 程序配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6
- 一、研究的价值及意义9-10
- 二、文献综述10-13
- 三、主要研究方法13-14
- 四、论文结构14-15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5-16
- 第一章 陪审员职权概述16-22
- 第一节 陪审制度起源与价值16-17
- 一、陪审制度起源16-17
- 二、陪审制度的价值17
- 第二节 陪审员职权概述17-18
- 一、“事实审”与“法律审”辨析17-18
- 二、陪审员职权配置类型18
- 第三节 陪审制职权配置模式的比较与借鉴18-22
- 一、英美法系陪审制18-19
- 二、大陆法系参审制19
- 三、两大法系职权配置模式的价值取向比较19-20
- 四、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职权配置的启示20-22
- 第二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与问题22-29
- 第一节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22-25
- 一、人民陪审员职权立法现状与特点22
- 二、人民陪审员职权施行现状与特点22-23
- 三、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成因23-25
- 第二节 中国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评析25-29
- 一、传统定位形式上的广泛性25-26
- 二、传统定位实质上的有限性26-29
- 第三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的重新定位29-38
- 第一节 我国司法改革任务与问题29-31
- 一、我国司法改革目标与成就29
- 二、我国司法改革路径与发展29-31
- 第二节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权利31-32
- 一、基本内容31
- 二、价值意义31-32
-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推出32-36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重新定位陪审员职权32-33
- 二、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基本动因33
- 三、典型法院试点的实证分析33-36
- 第四节 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诉讼价值36-38
- 一、以权制权司法理念36
- 二、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36
- 三、司法独立化解审判压力36-37
- 四、司法民主提升公信力37-38
- 第四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困境38-43
- 第一节 试点方案的规则困境38-39
- 一、试点方案的“进与退”38
- 二、试点方案缺乏可操作性38-39
- 第二节 职权重新定位的观念困境39-40
- 一、我国司法面临分权之痛39-40
- 二、职权重新定位绑定司法独立40
- 第三节 司法实践配套机制困境40-43
- 一、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定40-41
- 二、事实认定的责任主体的界定41
- 三、陪审员表决规则的界定41-42
- 四、合议庭组成方式的界定42-43
- 第五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配套机制43-53
- 第一节 健全与完善立法43-45
- 一、确认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43
- 二、制定人民陪审员法43-45
- 第二节 程序配套机制设计45-51
- 一、案件适用范围规则45
- 二、人民陪审员选任规则45-46
- 三、陪审员人数组合规则46-47
- 四、评议表决规则47-48
- 五、无因回避规则48
- 六、法官释明规则48-49
- 七、审理不间断原则49-50
- 八、强制律师代理或辩护规则50-51
-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权益保护与行为规范51-53
- 一、人民陪审员管理51
- 二、人民陪审员行为规范及权益保障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硕;关于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欧阳爱辉;人民陪审制度在当前有存在的必要吗?[J];民主与科学;2004年06期
3 王宏翼;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现状和改革[J];大理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4 黄慧慧;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前沿;2005年05期
5 胡晓涛;;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期
6 杜拻格;;浅议我国人民陪审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7 高华超;;浅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废除[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8 马丽丽;魏博洋;刘东丽;;论人民陪审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年25期
9 徐迎春;王金玲;;浅析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10 孙振燕;;简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武延平;;坚持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进一步加强人民法治的力量[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2 王宏纲;;论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兼论董必武的人民陪审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3 郎秀凤;解锁军;;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刘淑娟;解成;;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几点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5 刘蔚;;嵌入冲突视角的人民陪审制度——以基层法院的实践探微与本土化路径为研究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小蓓;张庆;;论司法为民思想下的人民陪审制度的意义——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有感[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吴倩 记者 李向华;四条建议完善人民陪审制度[N];河南法制报;2014年
2 雍振华;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艾世民 陈义万 左意诚(作者单位:大悟县人大常委会);人民陪审制度是公正司法的实现形式[N];孝感日报;2007年
4 程计山;让人民陪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加完善[N];法制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黎虹;公民代表 推升司法大众化[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兰林 吴永胜;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思索[N];凉山日报(汉);2005年
7 袁运良;浅谈公民参与司法活动与有效提高司法公信力[N];潮州日报;2010年
8 课题组成员 朱江 白山云 郭鹏 赵瑞罡 肖荣远 杜岩 陈科 马骁 刘斌 刘立杰 李洹;构建多元交流机制 提升民意沟通[N];人民法院报;2012年
9 河南省信阳市mI河区人民法院院长 柳斌;参与社会治理 实现公平正义[N];人民法院报;2014年
10 平舆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 院长 张元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努力践行司法为民[N];驻马店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应君;嵌入冲突视角中的人民陪审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乐;T县人民陪审考察[D];湘潭大学;2015年
3 李玉昆;司法改革背景下人民陪审制度完善路径探析[D];山东大学;2015年
4 范凌琳;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5 张小敏;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姚国艳;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及其完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军;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04年
8 杨乐;人民陪审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魏宝彬;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在新时代下的完善与重构[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白川;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