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23:51
法院的执行程序是体现司法公平正义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关系到生效法律文书能否实现,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执行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执行难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是多种因素交织叠加、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性,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执行难”的成因复杂,既有当事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法院的因素,还受外界干预、立法滞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执行难己经由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对民事执行概述及“执行难”的界定、表现及危害进行论述,阐述民事执行的定义,对“执行难”界定分析,并归纳了“执行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危害;第二部分对“执行难”的成因进行具分析,归纳形成“执行难”问题主要原因为立法上的滞后、法院系统内部的原因、当事人法治观念的缺失等;第三部分是阐述笔者对破解“执行难”的一些有效对策。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民事执行概述
(一)民事执行的概念界定
1、民事执行的概念
2、民事执行的的特征
(二)民事“执行难”的表现及危害
1、民事“执行难”概念的界定
2、民事“执行难”的表现
3、民事“执行难”的危害
二、民事“执 行难”的 成因分析
(一)相关立法与制度不完善
1、民事执行立法滞后
2、救助基金效用不强
3、信用制度缺失
4、信访体制不科学
(二)法院系统内外部不协调
1、“案多人少”的情况日益严重
2、人员配备不合理
3、委托法院和受托法院互相推诿
(三) 协助执行义务部门不作为
(四)当事人法治观念缺失
1、申请人执行人的因素
2、被执行人的因素
(五)地方保护主义与地缘关系影响
1、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2、人缘、地缘关系影响
三、解决民事“执 行难”的 对策探析
(一)完善执行法律体系
1、及时更新民事执行方面的法律法规
2、制定强制执行单行法
3、强化信用制度建设
(二)优化法院系统内外部协调机制建设
1、优化执行权的科学配置
2、畅通财产处置途径
3、加大推诿部门问责力度
(三)强化当事人法治意识培养
1、要强化当事人市场交易的风险意识
2、加强法制宣传及风险意识教育
3、强化当事人诉讼风险意识
(四)健全相关司法机制
1、推进悬赏执行机制
2、健全执行联动机制
3、健全司法救济机制
4、建全无财产执行案件退出和恢复执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636061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民事执行概述
(一)民事执行的概念界定
1、民事执行的概念
2、民事执行的的特征
(二)民事“执行难”的表现及危害
1、民事“执行难”概念的界定
2、民事“执行难”的表现
3、民事“执行难”的危害
二、民事“执 行难”的 成因分析
(一)相关立法与制度不完善
1、民事执行立法滞后
2、救助基金效用不强
3、信用制度缺失
4、信访体制不科学
(二)法院系统内外部不协调
1、“案多人少”的情况日益严重
2、人员配备不合理
3、委托法院和受托法院互相推诿
(三) 协助执行义务部门不作为
(四)当事人法治观念缺失
1、申请人执行人的因素
2、被执行人的因素
(五)地方保护主义与地缘关系影响
1、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2、人缘、地缘关系影响
三、解决民事“执 行难”的 对策探析
(一)完善执行法律体系
1、及时更新民事执行方面的法律法规
2、制定强制执行单行法
3、强化信用制度建设
(二)优化法院系统内外部协调机制建设
1、优化执行权的科学配置
2、畅通财产处置途径
3、加大推诿部门问责力度
(三)强化当事人法治意识培养
1、要强化当事人市场交易的风险意识
2、加强法制宣传及风险意识教育
3、强化当事人诉讼风险意识
(四)健全相关司法机制
1、推进悬赏执行机制
2、健全执行联动机制
3、健全司法救济机制
4、建全无财产执行案件退出和恢复执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636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63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