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检察权性质探究
发布时间:2022-11-05 15:27
厘清对检察权性质的模糊认识,已成为解决我国检察制度的宪法定位与具体部门法中检察职能的协调和统一的基础性话题。本文立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以检察权结构为视角,在明确检察权结构组成元素的基础上研究检察权的性质,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是能够揭示检察权结构组成元素之于检察权性质的价值意义,相对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检察权性质,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研究框架和思路,除导言和结束语外,本文共分六部分,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对中外检察权性质争论的历史考察”,主要介绍了中外关于检察权性质争论的历史及现实状况,在争论过程中各自形成的关于检察权性质的理论观点。西方国家关于检察权性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大陆法系国家,伴随着检察官制度立法的发展,其代表性的争论有四次,在争论中出现了检察权之“行政权说”、“等同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对检察机关的地位和性质一直存在不同认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和性质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目前我国理论界在对检察权性质的争论中主要形成了“行政权说”、“等同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对中外检察权性质争论的历史考察
(一) 西方国家关于检察权性质的争论
(二) 我国关于检察权性质的不同观点
二、检察权的结构
(一) 检察权的构成要素
(二) 检察权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 检察权的结构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三、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一) 实体构造的历史表现
1、个人主权模式
2、集体主权模式
(二) 实体构造的受统制性
(三) 实体构造的串联性
(四) 实体构造的地方性
(五) 实体构造的可演化性
(六) 实体构造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四、检察权的精神构造
(一) 精神构造的内容及其实体化
1、精神构造之于个人主权模式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2、精神构造之于集体主权模式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1) 自由主义之于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2) 社会主义之于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二) 精神构造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五、检察职权
(一) 中外检察职权内容比较
1、公诉权
2、侦查权
3、在民事、行政诉讼领域的参与权
(二) 中外检察权的职能
1、法律监督的一般理论
2、法律监督之于检察权的职能
3、法律监督的表现特点
(三) 检察职权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六、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
(一) 法律监督权之于检察权性质
(二) 检察权独立的合理性
(三) 检察权独立的合法性
(四) 检察权独立的现实性
七、结束语:保持对检察改革的理性期待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的检察改革[J]. 孙谦. 法学研究. 2003(06)
[2]论检察权的性质[J]. 谢鹏程. 法学. 2000(02)
[3]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J]. 龙宗智. 法学. 1999(10)
博士论文
[1]消极自由的法律价值[D]. 吕廷君.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中国检察权的性质、职能及构建[D]. 丁军青.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02858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对中外检察权性质争论的历史考察
(一) 西方国家关于检察权性质的争论
(二) 我国关于检察权性质的不同观点
二、检察权的结构
(一) 检察权的构成要素
(二) 检察权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 检察权的结构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三、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一) 实体构造的历史表现
1、个人主权模式
2、集体主权模式
(二) 实体构造的受统制性
(三) 实体构造的串联性
(四) 实体构造的地方性
(五) 实体构造的可演化性
(六) 实体构造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四、检察权的精神构造
(一) 精神构造的内容及其实体化
1、精神构造之于个人主权模式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2、精神构造之于集体主权模式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1) 自由主义之于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2) 社会主义之于检察权的实体构造
(二) 精神构造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五、检察职权
(一) 中外检察职权内容比较
1、公诉权
2、侦查权
3、在民事、行政诉讼领域的参与权
(二) 中外检察权的职能
1、法律监督的一般理论
2、法律监督之于检察权的职能
3、法律监督的表现特点
(三) 检察职权之于检察权性质的意义
六、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
(一) 法律监督权之于检察权性质
(二) 检察权独立的合理性
(三) 检察权独立的合法性
(四) 检察权独立的现实性
七、结束语:保持对检察改革的理性期待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的检察改革[J]. 孙谦. 法学研究. 2003(06)
[2]论检察权的性质[J]. 谢鹏程. 法学. 2000(02)
[3]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J]. 龙宗智. 法学. 1999(10)
博士论文
[1]消极自由的法律价值[D]. 吕廷君.山东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中国检察权的性质、职能及构建[D]. 丁军青.苏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02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70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