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公众参与司法的正当性基础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7-06-29 23:16

  本文关键词:公众参与司法的正当性基础与实现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众参与司法是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公众有序参与司法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我国现行公民参与司法制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式层面而实质参与缺位,这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公众性低、法律规定范围内参与渠道单一、参与流于形式。公众参与司法的正当性基础主要体现在公众正义感与精英主义的平衡、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契合、体现协商民主的价值。但公众参与司法应受到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的限制。当前,"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这两个方向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公众参与司法"双向互动"模式,而这一转型又指明了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具体要求。
【作者单位】: 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司法 公众参与 正当性 司法改革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KS009) 中国法学会部级重点项目(CLS(2015)ZDZX14)
【分类号】:D926.2;D621.5
【正文快照】: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等等。”1《决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成良;;法律思维是一种职业的思考方式[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2年00期

2 廖永安;刘方勇;;人民陪审员制度目标之异化及其反思——以湖南省某市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践为样本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4年01期

3 许娟;;中国司法与民意的沟通——基于主体间交往理性的认知[J];北方法学;2014年03期

4 胡铭;;法律现实主义与转型社会刑事司法[J];法学研究;2011年02期

5 莫茜;;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6期

6 陈卫东;;公民参与司法:理论、实践及改革——以刑事司法为中心的考察[J];法学研究;2015年02期

7 王晓升;;政治权力与交往权力——哈贝马斯对于民主国家中的权力结构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陈林林;张晓笑;;裁判行为的认知心理学阐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季卫东;;我国司法改革第三波[J];司法改革论评;2011年00期

10 刘红臻;;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难题与突破——“司法改革与司法文明”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单林波;;试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再完善[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4 刘晴辉;;对人民陪审制运行过程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5 林喜芬;;“两个证据规定”颁行背景的理论解读[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6 王强军;;社会舆情与刑法运作互动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12年03期

7 张品泽;外国刑事回避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3期

8 聂昭伟;;“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评析——死刑复核程序功能之不足与补足[J];比较法研究;2008年02期

9 彭海青;;律师获取证据的方式与辩护风险难题的破解——基于法治发达国家经验的省思[J];比较法研究;2010年02期

10 邱爱民;;科学证据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法分析[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春光;;检察权监督制约机制比较研究——以美、英、法、德、日为范例的比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孔璋;;一体与独立之争论及检察一体制论证[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辉;;人民陪审员应走向“平民化”——基于对陪审制度的价值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顺安;甄宏;;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朱沅沅;谢雨;;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肖中华;刘荣;;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审查起诉环节的贯彻[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7 项谷;姜伟;;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然选择、基本定位与主要构造[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8 丁耀芬;肖建国;;程序正义图景下的量刑重构——关于量刑控辩及量刑说理制度改革的设想[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9 何福贵;王聪;;公正如何做是好:徘徊于“两个效果”之间——以“善良的罪犯”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10 段体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兼论司法预期与判决成效之背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7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汪海燕;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张述元;论刑事审判监督二重性及制度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蕊;论信息化对诉讼领域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陈华英;论刑事和解中的调解人[D];湘潭大学;2009年

4 徐剑;检察机关自侦权监督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昱;试析辩诉交易制度的价值及对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借鉴意义[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征宇;论技术性证据调查制度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马晓丽;未成年人作证特殊保护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正海;论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韩孔林;刑事和解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云雪;论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冷静;;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所引发的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2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徐昕;;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广安模式[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4 翁开心,孙笑侠;论作为"制度"的法学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任鸣;蒋继业;卢云云;;法院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法官职业化 全国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院长论坛综述[J];法律适用;2006年12期

6 张志铭;李学尧;;论法院人员分类改革 以法官职业化为指向[J];法律适用;2007年01期

7 张德淼,陈柏峰;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8 张泽涛;;私人侦探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及其规范[J];法学家;2007年06期

9 刘计划;;我国陪审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J];法学家;2008年06期

10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法治变革的动力模式[J];法学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蒋德;[N];法制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陈永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绿色110”:让公众参与环保[J];上海人大月刊;2001年02期

2 阎锐;;加拿大公众参与的组织和管理[J];新疆人大(汉文);2005年12期

3 汪浩,庄紫园;“公众参与”: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性工作[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1期

4 何祖洪;;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05期

5 楼晓;汪婷;;论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中“公众”的界定[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04期

6 赵杰;;管制文化亟待改造——政府管制与公众参与[J];南风窗;2008年23期

7 龚益;;官民“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的瓶颈[J];人民论坛;2008年14期

8 臧荣华;吴义太;;论公众参与行政的正当性[J];求实;2008年09期

9 罗静;李文海;;论公众参与下的专家理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10 吕同舟;黄伟;钟婷;;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综述[J];管理观察;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现学;;对公众参与制度化的探索——深圳市龙岗“顾问规划师制度”的构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石莎;;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3 任清娟;;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公众参与[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5 宋万忠;;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环境监管效力[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6 刘华;;论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若干问题[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7 樊振辉;罗雅雪;;世界银行环评的公众参与实例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庞少静;樊振辉;;环评中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及方法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高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讨[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姜世平;;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珞珈山;土地规划应吸引公众参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孙田;公众参与:最关注的热点[N];建筑时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徐晓敬;公众参与环保 沈阳首开先河[N];辽宁日报;2005年

4 卢新宁;加快建立公众参与环保机制[N];人民日报;2003年

5 ;公众参与环保之我见[N];人民日报;2005年

6 实习记者  彭羡;专家共议公众参与环保立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陈谦;从公众参与看利益协调[N];中国环境报;2007年

8 丽萍;环保三支柱:政府推动+企业支持+公众参与[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吴学安;公众参与是环保的建设性力量[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刘婧娟;“危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N];财经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杨秋波;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卫;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D];武汉大学;2010年

7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9 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付健;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明红;我国环境执法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郭迎春;我国政府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俊;长沙市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杨亚东;建构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治理模型[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吕嘉欣;广州“三旧”改造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6 宋万忠;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王旎;论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中的公众参与[D];中南大学;2009年

8 潘军海;新时期公众参与反腐败之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曲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晓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公众参与司法的正当性基础与实现路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9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499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d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