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1:18

  本文关键词: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诉纠纷解决机制 乡镇市调解制度 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制度


【摘要】:近代以降,由于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差异,宝岛台湾与大陆地区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调解机制,与此同时,共同的历史渊源、精神理念、伦理风尚等民族基因烙印于文化血脉之中,表现为海峡两岸调解制度在根源上的共通性,与天然的契合性。在全球非诉纠纷解决机制蓬勃发展的当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两岸调解制度只有达成更深层次的衔接与互补,与时俱进地提升制度建设与实践运行,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定纷止争的多元化需要。但与两岸调解制度共同发展趋势不相符的是,大陆地区对于台湾调解的研究成果付之阙如,理论深度有欠,相互借鉴、协同进步的愿景缺失了实现的基础。由此,在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关键时期,系统而深刻地研究台湾地区的调解制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司法价值。台湾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体系建构最为完整,与基层民众最为贴近的调解机制当属乡镇市调解,其呈现出地方自治团体衔接司法机制,配合基层施政的良性模式。乡镇市调解传承自我国传统调解文化,日据时期与西方近代法发生碰撞与融合,而国民政府时期的调解为其制度雏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正式踏入法制化阶段后,乡镇市调解又应时代变迁经历多次法规修订,才最终演变为现行的制度体系。其显示出地方自治性、准司法性、便民利民、自主合意、弹性高效、调解过程保密和调解结果确定等基本特点,并扮演着弥补司法裁判不足、疏减诉讼案源、和谐人际关系、普及法制教育、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角色。经由对现行乡镇市调解制度的全面考察及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其立法规范相对成熟,组织架构完备,整体运作趋于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在现代社会拥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职业化、市场化调解机构的冲击,以及制度本身在新阶段所暴露的一些弊端与缺陷。台湾地区理论与实务界为了探寻乡镇市调解制度新的进步空间与可能,针对其改革完善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与有益尝试,组织建构层面包括对乡镇市调解委员会性质定位、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的改革,运行机制层面则体现为对乡镇市调解受案范围、以及运转程序的改革,此外,还涉及了对乡镇市调解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的改革。通过对其中研究争议热点、实务革新动态的探究,将更为准确地把握乡镇市调解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而为大陆地区调解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新的启示与思路。大陆地区的人民调解与乡镇市调解互有共通又不尽相同,对于乡镇市调解制度的系统研究最终旨在发掘成熟经验,以期给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完善以参考,具体归纳为:科学妥善地处理调解自治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调解组织的独立地位;从选拔任用到管理培养分阶段实现对调解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明确与拓展调解业务的受理范围内以因应现实的需要;强化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包括对调解结果执行力与确定力的补强,确保调解机制的社会权威与公信力;完善司法确认的救济途径,为当事人的权益保护配备相应的事后救济机制。
【关键词】:非诉纠纷解决机制 乡镇市调解制度 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3 研究方法13-14
  • 1.4 结构安排14-15
  • 第2章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的概述15-25
  • 2.1 乡镇市调解的历史渊源与法规沿革15-22
  • 2.1.1 乡镇市调解的历史渊源16-18
  • 2.1.2 乡镇市调解的法规沿革18-22
  • 2.2 乡镇市调解的基本特点与功能价值22-25
  • 2.2.1 乡镇市调解的基本特点22-23
  • 2.2.2 乡镇市调解的功能价值23-25
  • 第3章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的具体考察25-36
  • 3.1 乡镇市调解的组织25-29
  • 3.1.1 乡镇市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定位25
  • 3.1.2 乡镇市调解委员会与有关机关间的权责关系25-27
  • 3.1.3 乡镇市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27-29
  • 3.2 乡镇市调解的运行29-34
  • 3.2.1 乡镇市调解的范围与管辖29-30
  • 3.2.2 乡镇市调解的程序30-33
  • 3.2.3 乡镇市调解的瑕疵救济33-34
  • 3.3 乡镇市调解的绩效考核与奖励34-36
  • 第4章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的改革动向36-43
  • 4.1 乡镇市调解组织建构的改革动向36-39
  • 4.1.1 乡镇市调解委员会性质定位的明确36-37
  • 4.1.2 乡镇市调解委员会人员配置的升级37-38
  • 4.1.3 乡镇市调解委员会经费保障的健全38-39
  • 4.2 乡镇市调解运行机制的改革动向39-41
  • 4.2.1 乡镇市调解受案范围的拓展39-40
  • 4.2.2 乡镇市调解运转程序的改进40-41
  • 4.3 乡镇市调解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的改革动向41-43
  • 第5章 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制度对于大陆人民调解制度的启示性意义43-52
  • 5.1 乡镇市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共通与迥异43-44
  • 5.2 乡镇市调解对于人民调解的几点启示44-52
  • 5.2.1 保障调解组织的独立自治44-45
  • 5.2.2 提升调解人员的专业素养45-47
  • 5.2.3 革新调解业务的受理范围47
  • 5.2.4 强化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47-50
  • 5.2.5 完善司法确认的救济途径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剑锋;;论司法确认[J];中国法学;2011年03期

2 范愉;;人民调解与我国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的比较研究[J];清华法学;2011年01期

3 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J];法商研究;2011年01期

4 李琴;农江;;台湾与大陆调解制度之比较[J];台声.新视角;2006年01期

5 张卫平;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6 林端;;台湾的法律与社会[J];清华法治论衡;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588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588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