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客观与理性: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理念建构

发布时间:2017-08-07 16:30

  本文关键词:客观与理性: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理念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错案”标准 既判力 司法规律


【摘要】:错案追究制最先开始适用于法院系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及中央政法机关的文件都明确了错案追究制度。当前我国刑事错案追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统一明确的"错案"标准和制度规范、责任追究基本上是在本系统内部进行、责任追究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司法规律。科学构建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需要正确把握"错案责任追究"的范围和启动程序、切实遵循司法规律、确保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既判力。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错案”标准 既判力 司法规律
【分类号】:D926.3;D925.2
【正文快照】: 近年来,一系列刑事错案的曝光,多次将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2005年佘祥林案警察潘余均的自杀,还是2014年“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原专案组组长冯志明被检察机关带走接受调查,每一次错案的纠正,都在面临着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也都在接受司法公信力的严峻考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建明;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拘留、逮捕赔偿责任之异化与回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谢佑平;江涌;;论我国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应有结构——科学发展观的刑事司法解读[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3 郭松;;审查逮捕程序中的案件讨论机制研究——以四个基层检察院为例[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付立庆;;善待错案追究——立足于制度设计和运作实践的双重考察[J];福建法学;2002年02期

5 陈朝阳;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看得见的正义[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李龙,刘连泰;论中国语境下法官职业化的几个基本维度[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1期

7 陈卫东;刘计划;张_";李大伟;;2002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3年01期

8 薛俊卫;;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9 杨云斐;;错案追究制度的理性反思[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3期

10 徐蓓;姚嘉微;贲驰;;进口食品召回制度探析——以美国蔓越莓干召回事件为例[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吴良志;;另一种轨迹:解构民事诉讼中的“隐规则”[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皮艳红;;冤案的另眼解读——司法场域运行视角下刑事冤案的产生及其防范[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建明;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红;司法赔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张曙;刑事司法公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何永军;断裂与延续—人民法院建设(1978~2005)[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波;法律事实建构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杜宝庆;刑事审判价值论[D];重庆大学;2008年

7 李燕;清代审判纠错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李春刚;刑事错案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朱崇坤;法官错案责任追究的法理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10 周建达;以刑定罪:一种隐性的刑事司法裁判知识[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芳;海峡两岸行政赔偿程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甘洋洋;国家赔偿中追偿制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琪;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赵旭;刑事错案认定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刘晓玲;环境民事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瑞;禁止重复追诉原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红枫;论控辩平等及我国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及其保障[D];苏州大学;2003年

8 成晓莹;刑事错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陈俊;刑事司法错误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彭劲荣;侦查阶段程序性违法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年01期

2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关于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3 秦晶晶;;浅析日本民事既判力理论[J];才智;2008年15期

4 甘琳;司法审判权威性与再审制度重构[J];当代法学;2002年09期

5 李哲;;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既判力问题探析[J];当代法学;2008年04期

6 郑成良,袁登明,吴光荣;司法监督与司法公正[J];中国司法;2004年06期

7 张泽涛;;禁止重复追诉研究——以大陆法系既判力理论为切入点[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杨永波,张悦;一事不再理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适用[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9 柯阳友;;既判力理论与再审制度的冲突与平衡[J];法律适用;2006年07期

10 蔡虹;;民事抗诉机制与再审程序关系探析[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志蓉;民事判决效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孙发;司法权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淼;代位诉讼之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群;刑事判决的既判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崔莉霞;论一事不再理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吕华;试论民事再审程序改革[D];山东大学;2005年

5 红梅;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刘冰;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陈森林;重建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构想[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初殿清;一事不再理与禁止双重危险的模型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杨鹏;司法裁判效力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10 李春季;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品新;;当代英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陈立云;;疏议刑事错案界定之论争[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3 吴四江;;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崔敏;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的深层次分析[J];法治研究;2009年01期

5 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再分析[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崔敏;王乐龙;;刑事错案概念的深层次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刘怡;;证据对刑事错案形成的影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刘斌;;我国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建构[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6期

9 何家弘;;美国刑事错案一瞥[J];法制资讯;2011年05期

10 李海斌;;刑事错案概念之界定[J];新东方;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应敏骏;;海恩法则和墨菲定律在减少刑事错案中的应用[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2 段体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兼论司法预期与判决成效之背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赵孝祥;;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如何防止冤假错案——预防职务犯罪刑事错案的几点思考[A];贵州法学(2014年第2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刘宪权;美国:四步构建刑事错案防控与问责[N];法制日报;2013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刑事错案原因与对策的域外观察[N];检察日报;2013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许身健;媒体与公众应理性对待刑事错案[N];检察日报;2013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卫东;刑事错案:由个案救济走向制度救济[N];检察日报;2013年

5 郑明纬 上海;德国的刑事错案纠正机制[N];人民代表报;2013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错案研究中心 冯春霖;英国刑事错案及其改革[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错案研究中心 朱梦妮;澳大利亚刑事错案的成因[N];人民法院报;2013年

8 本报通讯员 刘桃荣 罗永鑫 杨玲娜;刑事错案防范:健全机制是破题之径[N];检察日报;2014年

9 记者 石国胜;杜绝非法取证 防止刑事错案[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李云华;刑事错案背后有非法取证阴影[N];宁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春刚;刑事错案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士渠;刑事错案的证据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凡;刑事错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高家雯;我国当代刑事错案产生原因及预防之法理解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利云;我国刑事错案防范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成晓莹;刑事错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王莉莉;我国刑事错案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祖克热汗·买合木提;我国刑事错案的成因及预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楠;我国刑事错案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8 黄冬英;我国刑事错案纠正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齐乐;我国刑事错案成因分析及其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10 于s,

本文编号:635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635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6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