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司法中的法律与权力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传统司法中的法律与权力关系研究
【摘要】:司法传统的历史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于传统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司法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洪流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体系和能够承载其发展承接的本土资源。而且这种稳定的内在价值体系会使得人们内在的司法观念以及具体参与的司法实践活动被有效的规范起来。法律与权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下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存在着对抗的矛盾关系。我国传统社会深受“权力本位”思想以及浓重的封建司法传统影响,因此对于权力之间如何制衡存在一定问题。认清权力的本质并且有效的发挥法律的控制力是规范权力运行的正确选择。传统司法下的法律具有依附性的特征,即法律依附于君主的权力而存在,但也对权力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传统司法下的权力则具有一元性的特点,由于受到封建专制制度和司法与行政不分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专制制度的统治,君主具有绝对的司法权力。权力本身就具有扩张性和垄断性的特征,良性的权力和完善的法律都已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内容,法律与权力一直相辅相成,但也存在法律与权力在司法中失衡的状态,当二者处于失衡状态时固然会对司法制度造成损害。所以,有必要充分研究传统司法对于法律与权力平衡所做的努力,把握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用了四个章节来讲述传统司法中的法律与权力关系: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思路。第二部分则分别讲述了法律、权力和传统司法。首先介绍了法律的概述和特点以及历史成因,其特点主要包括以礼入法、礼法结合;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判例与制定法的结合运用;公权主导、义务本位;伦理法成为重要的法律表现形式;然后介绍了权力部分,尤其是权力的特点,主要包括君主具有最高的权力、权力具有中央集权的性质,以及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分。最后介绍了传统司法,主要包括司法的逻辑性不足;相比程序而言更加重视实体的正义;权力之间的制衡不足;司法与行政合一;强调“德治”;传统司法下的情、礼、法具有内在统一性。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法律和权力对于传统司法的影响。首先,对传统社会中的法律和权力进行一般的概述,主要包括传统社会中法律与权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权移于法”、敕和令等保障法律的稳定并且限制君主权力、君主权力凌驾与法律之上,以及法律具有依附性和权力具有一元性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法律在传统司法中的适用,包括制定法和“注释律学”使得传统司法活动具有法律依据;依法治理司法官吏,并实施严格的司法官责任制;“法与天下共”对君主权力的法律制约;特色的监察制度、廷议制度以及传统法律实践中的谏官制度,都对司法制度起着重要影响。最后,权力对于传统司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君主有着绝对的司法权力;传统社会的特权文化思想存在于整个社会中,对于司法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司法官员在具体案件中的主观能动性。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传统司法对法律和权力关系的平衡。首先介绍了司法平衡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传统司法对于法律和权力关系进行平衡的方式,主要包括依据司法权力主体不同有着不同的平衡方式;案件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司法平衡的强弱;司法平衡也因实体和程序的不同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最后介绍了传统司法对法律和权力关系平衡的现代意义,因为依法治国早已成为法定的国策,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是一切活动合法合理的依据,这是与传统司法最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文化又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因此,不可否认仍然有很少一部分法官的观念受到传统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的影响。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司法调解可以有效的缓解矛盾纠纷;重视对司法官员的考核和培训;重视司法程序公正的意义;强调司法监督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司法 法律 权力 司法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2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10
- 第二节 研究的现实意义10-11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思路11-12
- 第二章 法律、权力与传统司法12-25
-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中法律的一般概述12-16
- 第二节 传统社会中的权力16-18
- 第三节 传统司法概述18-25
- 第三章 法律和权力对传统司法的影响25-41
- 第一节 传统司法下法律与权力关系的一般概述25-28
- 第二节 法律在传统司法中的适用28-36
- 第三节 权力对传统司法的影响36-41
- 第四章 传统司法对法律与权力关系的平衡41-50
- 第一节 传统司法对法律和权力关系平衡的必要性41-42
- 第二节 传统司法对法律和权力关系平衡的方式42-46
- 第三节 传统司法对法律和权力关系平衡的现代意义46-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2 刘作翔;;司法和谐:目的还是手段?[J];人民司法;2007年09期
3 许可;;大众司法、司法民主与司法正当性重建[J];理论观察;2009年05期
4 杨建军;;“司法能动”在中国的展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侯佳媛;;媒体与司法的冲突形成及解决之道[J];今传媒;2010年01期
6 周峗;;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J];政法论坛;2011年01期
7 刘孔中;王红霞;;台湾地区司法改革60年:司法独立的实践与挑战[J];东方法学;2011年04期
8 高晶;袁俪荣;;“能动司法”研究发展轨迹分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周峗;;让舆论按照司法逻辑“出牌”[J];青年记者;2011年31期
10 刘武俊;;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初探[J];中国司法;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昃晶雯;;“社会问题司法化”背景下的司法价值选择及路径探索[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唐玉沙;;“反差”背后的思索——负面司法舆论下的法院形象重塑[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3 沈君;王静静;;个案民意的司法适用——以裁判方法和制度控制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乔素玲;;董必武司法观论略[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5 公丕祥;;董必武司法思想述要[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6 陈晓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刑事司法制度——论刑事司法双轨制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杨华;;环境司法中的法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晓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刑事司法制度——论刑事司法双轨制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李书琴;郭平珍;;坚持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践行司法为民宗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杜豫苏 赵旭忠;司法良知:构筑司法公正的灵魂和根基[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游伟;期待“两会”中司法议题的真知灼见[N];法制日报;2010年
3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孙海龙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高翔;司法与学术的对话[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朱明 郭富民;让司法数据活起来[N];人民法院报;2014年
5 孙启福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贯彻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N];人民法院报;2014年
6 林航宇;“司法公关”不值得提倡[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庆飞;规范司法行为 促进司法公正[N];长白山日报;2008年
8 戴丽娟 翟敏;深入持久全面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N];江苏法制报;2009年
9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张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 林筱发 徐双桂 河南省长葛县人民法院 葛梅安 江西省丰城市人民法院 夏燕;深化司法改革 推动工作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路平;司法失信的救赎与“能动司法”的限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振文;司法假定及其检验[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雷新勇;公共政策的司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5 白雅丽;司法的角色[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迟日大;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司法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凤鸣;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张晓峰;法官权力论[D];吉林大学;2007年
9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三利;法院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静;关于加快我国司法改革进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邢纪安;司法改革的法理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3年
3 许杰;论能动司法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振华;能动司法的反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龙春霞;压力下的独立—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闫更宁;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7 朱婧瑶;论刑事司法对民意的回应[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8 万道伟;我国能动司法政策在实践中的运行与规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部囡;司法改革“去地方化”法理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金亮亮;《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的司法理念与审判技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6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6620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