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22:34
本文关键词: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研究
【摘要】:由于我国尚未确立股东失权制度,所以参考文献较少,大多为外国著作,如何“因地适宜”就成了解决因股东失权制度引起的多方问题的重点,相关法律的隐性指导则为此指引了方向,通过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及近几年相继出现的此类制度问题的比对,利用实例指出此制度的缺陷和优点,提出相对的建议和意见,实践理论相结合,完善股东失权制度,使其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中生根发芽。 借鉴国内外著作,比较相关制度的利弊,结合当下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引起的各方问题,深究中国现行法律对此的疏漏,做出分析,着重股东失权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相关法律应为其“保驾护航”。 采用比较分析法来寻求适合我国的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通过和其他国家的对此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他们共同的优点和各自的不足。价值分析法则对我国设立股东失权制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明确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的行使程序,确定其构成要件,实施后的法律后果以及失权后的救济。对《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做出自己的浅略解读,结合股东失权制度,提出相关问题并解答。
【关键词】:未出资股东 失权程序 催告权 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引言7-8
- 第2章 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概述8-15
- 2.1 未出资股东的概念及表现形式8-11
- 2.1.1 未出资股东的概念8-9
- 2.1.2 股东未出资的表现形式9-11
- 2.2 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的概述11-15
- 2.2.1 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的概念11
- 2.2.2 催告制度之催告权11-13
- 2.2.3 催告权在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中的作用和意义13-15
- 第3章 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15-24
- 3.1 设立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的利弊分析15-19
- 3.1.1 我国《公司法》未设立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的不利后果15-16
- 3.1.2 已出资股东对违反出资义务股东选择的救济方式16-17
- 3.1.3 未规定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会产生概念上的分歧17-18
- 3.1.4 设立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的优点18-19
- 3.2 设立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的迫切性19-24
- 3.2.1 保护守约股东及公司权益的需要19-20
- 3.2.2 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20-21
- 3.2.3 我国对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规定的不完善21-22
- 3.2.4 与新实施的公司法的协调对应的需要22-24
- 第4章 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的比较24-31
- 4.1 国内外的立法现状24-26
- 4.1.1 国外关于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24-25
- 4.1.2 国内关于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25-26
- 4.2 我国现行法律的弊端26-31
- 4.2.1 现行法律规定不明确26-27
- 4.2.2 股东资格的取得与股东出资的不衔接27-31
- 第5章 催告未出资股东失权制度的构建与完善31-36
- 5.1 明确催告权的行使程序31-33
- 5.1.1 催告权的行使主体31
- 5.1.2 催告的方式31-32
- 5.1.3 催告的时间和期限32-33
- 5.2 确定未出资股东失权行为的构成要件33-34
- 5.3 规定实施催告未出资股东丧失股权制度所产生的法律后果34-35
- 5.3.1 当然失权34
- 5.3.2 替代出资或另行募集34-35
- 5.4 设置失权股东的救济35-3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36-38
- 6.1 结论36
- 6.2 展望36-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楼晓;;论“出资”“股份”“股权”及“股东资格”间的法律关系——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论述基点[J];法学杂志;2009年02期
2 何彩萍;;论股东失权程序设立的必要性——以诚信股东的权利救济为切入点[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3 白慧林;;未出资股东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乔传福;;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诉讼对策[J];财会通讯;2011年16期
5 粟勤生;朱声敏;;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11期
6 郑艳丽;;有限责任公司瑕疵股权转让效力裁判研究[J];金融法苑;2009年01期
7 王慧芳;;股东瑕疵出资民事责任问题探讨[J];科学之友;2010年05期
8 曹建波;任秀芳;;我国股东失权制度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114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11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