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22:18

  本文关键词: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小企业 融资性担保 融资性担保机构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吸纳劳动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建立专业担保机构是国外对中小企业进行帮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手段。专业担保机构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它是保证债权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民事法律制度。在国际上担保业已有16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担保体系、法律制度都已相当成熟。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从探索起步开始,经过积极推动、规范试点、体系完善、规范发展阶段,至今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关注的重点,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大量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使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运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研究思路是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经验,从主体法角度以融资性担保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运营、解散及清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完善我国担保行业法律治理之目的。本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基本法理分析。首先,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逻辑起点。本文认为,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的专业保证机构,从其提供的担保的性质分析,属于信用担保。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专业保证人,提高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达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的。其次,属性的分析是研究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问题的前提。笔者认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并非金融机构,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司法人。最后,类别的区分是研究融资性担保机构模式的基础。政策性担保机构具有非营利性、导向性、政府直接出资等特征;商业性担保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业务,其筹集资金方式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担保业发展的现状,确立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模式:在公开市场化操作基础上,政策性担保为核心、商业性担保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模式。 第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问题。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是担保体系的重要屏障,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都主要以制定法为主。国外立法体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专门立法和分散立法两种模式,多数发达国家的担保体系、法律制度都已相当成熟。而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明显滞后,规制融资性担保机构法规的位阶较低且内容存在重复、冲突现象,缺乏整体的协调性。融资性担保机构不能完全准用《担保法》、《物权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需要国家对其专门立法。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应采取单独立法模式,建议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法》,并将其作为《公司法》的特别法,包括: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运营、解散及清算等主要法律规范;出台《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规定》、《融资性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及时修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矛盾冲突之处,以保持融资性担保法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第三,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首先,确定设立原则。融资性担保机构具有高风险性,其设立应采取核准设立主义和分级审批原则。法定资本制强化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用,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交易的安全,有利于担保业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应采取法定资本制,并对最低资本限额作出规定。其次,研究资本制度。法定资本制是利于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的资本模式,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应确立最低资本限额、规定出资形式及出资时间。进而论证得出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应为实缴货币资本,需由发起人或出资人一次足额缴纳。最后,探讨经营范围。现代担保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担保种类也越来越多。针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具有信用放大功能和运营过程中的高风险性,需对其经营范围作出特别规定。从授权性规范分析,应采取政策性、商业性担保业务结合模式,扩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范围,使担保品种朝多样化发展。从禁止性规范分析,应禁止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金融类业务与投资高风险类业务。 第四,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运营。运营的基本原则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从而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首先,担保业务的受理是运营的起点。融资性担保业务应采取自审式的受理方式,为控制担保业务风险,需设定受保企业应符合的条件和规定担保业务最高限额。其次,担保业务的审查是防范运营风险的重要环节。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分级授权决策模式,制定融资性担保业务责任制(初审调查岗位责任制度、担保业务审查部门经理责任制度、融资性担保业务总经理负责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特殊项目的集体审批制度,限额审批制度及审、保、偿分离制度。再次,补偿准备金能够降低担保业务的损失。一方面,国家需建立专项补偿的担保基金;另一方面,融资性担保机构须提取担保风险准备金,共同补偿担保业务可能发生的代偿损失。最后,协作制度完善有利于降低担保业务的运营风险。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中,融资性担保机构处于弱势地位,应在确立平等法律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比例担保、提高担保放大倍数与协作银行共担风险。 第五,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解散及清算。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解散及清算不能完全准用《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目前具体操作制度还处于缺失状态,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法律制度是保障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需求。我国应采取日本、韩国的统一立法模式,在拟制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法》中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制度的特殊性作出规定:其一,应确立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的基本原则,即:审慎性原则、社会责任原则、前置审批原则、差别化原则、准市场化原则。其二,探讨融资性担保机构特殊性问题。包括:自愿解散呈报、审批制度,严格的强制解散制度和破产解散的特殊性等问题。其三,研究融资性担保机构清算制度所具有的特殊性,包含:特殊的债权申报和债权人会议方式、清算组成员的特殊性、清算顺序特殊性、保证债权的特殊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性担保 融资性担保机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3;D922.29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7
  • 导论17-30
  • 一、研究背景17-22
  • 二、研究意义22-23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23-27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27-30
  • 第一章 融资性担保机构基本法理分析30-66
  • 第一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概念与作用30-35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概念的界定30-33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作用33-35
  • 第二节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属性分析35-45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并非金融机构35-39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乃特殊公司法人39-45
  • 第三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类别45-66
  • 一、国外政策性担保机构比较研究45-53
  • 二、国外商业性担保机构比较研究53-58
  • 三、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模式的选择58-66
  • 第二章 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问题66-80
  • 第一节 国外担保机构立法比较与借鉴66-69
  • 一、国外担保机构立法模式比较研究66-68
  • 二、国外担保机构立法经验的借鉴68-69
  • 第二节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分析69-72
  • 一、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现状70-71
  • 二、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立法缺陷71-72
  • 第三节 融资性担保公司法的制定72-80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单独立法的必要性73-75
  •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法》立法体例和立法层次75-76
  • 三、作为《公司法》之特别法76-77
  • 四、《融资性担保公司法》调整对象及特征77-80
  • 第三章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80-100
  • 第一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概述80-83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的概念及作用80-81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制度的不足之处81-82
  •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的条件82-83
  • 第二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原则83-86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核准设立主义原则83-85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分级审批原则85-86
  • 第三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本制度86-92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法定资本制度86-88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出资模式88-91
  •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出资形式及出资时间91-92
  • 第四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范围92-100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范围的授权性规定93-97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范围的禁止性规定97-100
  • 第四章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运营100-124
  • 第一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运营原则100-103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运营原则的功效100-101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运营的“三性”原则101-103
  • 第二节 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受理103-108
  • 一、融资性担保业务受理的法律规制103-106
  • 二、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最高限额106-108
  • 第三节 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审查108-112
  • 一、融资性担保业务责任制108-111
  • 二、融资性担保业务审、保、偿分离111-112
  • 第四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补偿准备金112-116
  • 一、建立补偿准备金的必要性112-114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补偿114-115
  •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提取准备金115-116
  • 第五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协作制度116-124
  • 一、担保机构协作制度弊端117-118
  • 二、保证合同问题分析118-120
  • 三、担保责任的比例120-121
  • 四、担保放大倍数121-124
  • 第五章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解散及清算124-144
  • 第一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概述124-133
  •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制度的欠缺125-128
  •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的必要性128-130
  •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的特殊性130-131
  • 四、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及清算的基本原则131-133
  • 第二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解散特殊问题探讨133-138
  • 一、自愿解散的呈报、审批134-135
  • 二、严格的强制解散条件135-136
  • 三、破产解散的特殊性136-138
  • 第三节 融资性担保机构清算特殊问题探讨138-144
  • 一、破产管理人的特殊性139-140
  • 二、清算顺序的特殊性140-141
  • 三、保证债权的特殊性141-144
  • 参考文献144-153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博;何永新;;民间借贷融资担保风险之法律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朱慈蕴;法定最低资本额制度与公司资本充实[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3 胡玉鸿;行政审判权力来源探讨[J];法学;2002年01期

4 李伟;;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4期

5 胡章灿;;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6 何平;;对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的思考——以风险控制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0年11期

7 包于宁;;信用担保风险概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5期

8 朱静平;;美日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J];科学决策;2006年06期

9 刘俊海;;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年22期

10 陈晓红;钟凡;韩文强;;我国再担保体系建立模式研究[J];理论前沿;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全玲;政策性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雅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詹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律构建[D];武汉大学;2005年

3 祖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陈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9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119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d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