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治理的公共性——从私人契约向公共干预的进化
本文关键词:论公司治理的公共性——从私人契约向公共干预的进化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公司法以及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产权逻辑。公司治理不仅是股东供给的私人秩序,还是一种日益受到外在公共干预的社会治理形态。基于法律、公众、政治权力以及法院的干预,公司治理日益表现出作为公共秩序的一面——诸如,股东地位特殊性的淡化、契约性的弱化以及治理重心的趋外部化等,均是此种公共干预的集中展现。对公司治理的公共干预将使"透明度提升"成为公司治理改进的核心——为此,闭锁公司和公共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会进一步扩张,柔性"对话式"的信息披露会得到更多重视,信息披露应从关注财务转向报告风险,公司监控机制的委派也应"公共化"。总之,尽管"股东霸权"仍将是公司内部最基本的权利分配逻辑,但局限于从公司内部力量和权力组合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是一种狭隘的观念。社会变化、公共干预导致公司治理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公共性,必须从"私人秩序"和"公共秩序"双重维度去理解其构成,才能全面把握公司治理的演变途径——从私人契约向公共干预的进化。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ogic of property right to a great ext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not only the private order of shareholder supply. Based on the intervention of law, public,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cour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increasingly shown as one side of public order-such as. The dilution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shareholder status, the weakening of contract and the externalization of governance center. Public interven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will make "transparency" the co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mprovement. The obligation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ocked companies and public companies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flexible "dialogu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i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hould be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financial risks to reporting risks. In short, although "shareholder hegemony" will still be the most basic logic of power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ompany. However, it is a narrow concept to discuss corporate governance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l power and power combination. Social change and public intervention lead to more and more public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order to grasp 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evolution from private contract to public intervention must be understoo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private order" and "public order".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0AFX013)
【分类号】:D912.29
【正文快照】: 讨论公司治理问题以“所有权”为起点,并假定从一定的权利和索取权出发是彻底错误的。[1]4———玛格丽特·M·布莱尔长期以来,公司治理被视为一种股东之间的“私人秩序”(private order),或由股东主导形成的“私人安排”(private arrangement),公司治理系统因此成为由股东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大兴;谢飘;;公司法规则的回应力——一个政策性的边缘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海;;基于会计伦理的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失信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10期
2 黄秀云;;基于会计伦理制度化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年18期
3 叶晶晶;;基于伦理视角的会计舞弊及其预防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21期
4 李淼;;会计伦理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J];财会通讯;2010年21期
5 张娟;;会计行为中的道德冲突及原因剖析[J];财会月刊;2007年02期
6 冉春芳;;从会计政策选择谈会计伦理建设[J];财会月刊;2010年05期
7 杨元泽;;基于共同治理模式下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J];金融论坛;2008年12期
8 吴亚娟;卢辉;迟颖;;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认识[J];当代经济;2010年12期
9 陈琪;张虹;夏进华;;企业会计人员道德建设刍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10 钟志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公司治理结构新探[J];福建金融;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宏;;职业特征·规范定位·道德恪守——对“注册会计师为什么要遵守职业道德”问题的一个回答[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双云;会计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昌;契约观视角的税收筹划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3 沈辉;基于职业伦理和商务伦理的二维会计伦理理论体系[D];湖南大学;2007年
4 胡波;审计定价: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庄智华;会计信息治理的私立秩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张旭蕾;虚拟企业财务制度安排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朋;企业会计行为主体独立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爽;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之检讨与建议[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汤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姜峰;银座商城税务筹划的方案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石宏伟;员工持股管理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冲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高山;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刑法保护[D];新疆大学;2011年
6 秦焕霞;基于CREAM追溯法的上市公司会计差错人因失误分析[D];南华大学;2011年
7 赵银芝;论商业判断规则的适用[D];宁波大学;2010年
8 吴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刘骏;论会计公正[D];安徽工业大学;2007年
10 张芹芹;会计伦理的核心价值及其伦理环境建设[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易继明;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蒋大兴;;公司法的政治约束——一种政治解释的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3 蒋大兴;;团结情感、私人裁决与法院行动——公司内解决纠纷之规范结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J];政法论坛;2007年06期
2 冉瑶;;被裁者的告白[J];商业故事;2010年04期
3 吕西萍;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约束机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王晟迪;;初涉职场[J];成才与就业;2006年21期
5 ;围绕公司目标努力实现“两手硬”[J];武钢政工;1994年09期
6 ;宏厦一建公司简介[J];先锋队;2006年12期
7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结构 不断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精神[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江西三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J];江西政报;2001年11期
9 薛生全;;公司目标二元论——兼论我国现代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学杂志;2010年12期
10 ;用“生产力标准”理论指导企业发展[J];武钢政工;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锡良;;公司治理与财务运作——探讨做大做强做久企业之道[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年
2 ;HD62班产提高到2100台 深圳三洋华强激光电子有限公司一鸣QC小组[A];2006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6年
3 龚凯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破与立[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4 张晓森;;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措施[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徐滨;;浅析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杨有红;;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和互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张俊;;基于绩效驱动的目标管理方法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A];质量——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杨建飞;;加尔布雷斯社会的企业控制思想[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国光;;四川电信“十五”期间财务战略构建与思考[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许良昊;;中外企业社会责任观述评[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宝生;形势严峻,这里却热气腾腾[N];中国冶金报;2006年
2 景敏;确保公司目标全面实现[N];西南电力报;2007年
3 帅以政 董薇 毛舒铭;为实现公司目标作贡献[N];华东电力报;2007年
4 卢荣;申银万国证券提出上市计划[N];证券时报;2007年
5 丁洁华;以“三个捆绑”强化业绩考核导向[N];中国民航报;2007年
6 黄裔华;雄伟公司目标雄伟 把企业做好 做稳 做大[N];中国包装报;2001年
7 ;瑞银下调地铁公司目标价[N];中国证券报;2007年
8 郭文;用友新公司目标锁定中小企业[N];中国工业报;2010年
9 记者 郭影邋张立岩;集团公司2008年工作会议闭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刘荣进;重齿公司目标:三步走,,翻三番[N];中国工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孔岳;目标、效率与治理结构选择[D];华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罗菲;基于价值的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王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强;外资代工生产企业薪酬风险评价及管控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何悦桐;动态环境下组织学习与战略柔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孙超平;基于改进的平衡计分卡的军工企业战略绩效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义明;企业雇佣关系协调实践对雇佣质量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骆志豪;高阶管理者心智模式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苑嫔;A公司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朱婧达;A公司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冯巧灵;BMP公司零部件采购策略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5 谭顺庆;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根上;Y公司员工绩效评估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学锋;曼·胡默尔公司新形势下的竞争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马勇;GDQ公司内部管理沟通的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林虹;试论小型民间音乐公司上海半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创建与管理[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许旭;四川A科技传媒公司市场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3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42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