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公司法》修订看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
本文关键词: 股东有限责任 债权人 《公司法》修订 资产信用 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出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股东有限责任是《公司法》上基石性的制度。该制度降低了股东的投资风险,同时加大了债权人债权不能实现的风险,因此,《公司法》需通过相应制度实现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2005年10月,我国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文章比较了《公司法》修订前后的变化,指出修正案一方面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着眼点由关注资本信用转移至更具实质意义的资产信用,并引入了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另一方面取消或放松了原《公司法》对股东投资的过多限制,这不仅可以鼓励股东投资设立公司,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使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得到了更切实的保障。文章通过法理学分析指出,修正案实现了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更好的平衡,使法律更接近于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Abstract]:Limited liability of shareholders is a cornerstone system in Company Law, which reduces the investment risk of shareholders and increases the risk that creditors' claims cannot be realized. In October 2005, our country adopted the amendment of the Company Law, and compared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Company Law. It points out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amendment shifts the focus of the protection of creditors' interests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capital credit to asset credit with more substantial significance, and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unveiling the corporate veil;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cels or relaxes too many restrictions on shareholders' investment, which can not only encourage shareholders to invest in setting up a company, but als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is also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ed.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amendment achieves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jurisprudence. To bring the law closer to the valu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分类号】:D922.291.91
【正文快照】: 法律是社会利益平衡的重要工具。公司设立、运作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股东、公司债权人、公司管理者等等,《公司法》的作用之一便是调整平衡这些主体的利益。我国《公司法》制定于1993年,迄今已经历了1999年、2004年、2005年几次修订。《公司法》出台后十余年间,社会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2 赵旭东;公司法修订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J];法学论坛;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海;论反垄断法制裁手段及其范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黄明儒;解读自然法意义上的刑法哲学——兼评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陈福胜;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6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7 薄燕娜;;公司立法理念的选择——以中西法律传统比较为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8 沈敏荣;成文法的变革与法律的不确定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王富强;;新《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制[J];商业研究;2006年18期
10 周旺生;关于法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建新;;试论我国现阶段图书馆立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振;实践理由、权威与来源命题[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淑荣;论法官职业伦理[D];吉林大学;2007年
3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马呈元;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李光林;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张东江;商业银行安全运营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公司担保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梅永艳;论有限合伙制度的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3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传新;论法律推理[D];河南大学;2001年
5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7 段晖;走私罪刑事立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8 沈静;美国法上的商业判断规则及其法理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李琳;论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罗玉宏;政治法理论试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2 刘燕;对我国企业注册资本制度的思考[J];中外法学;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穹;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文,吴健;有限责任公司债权人之保护与立法完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2 李庭鹏;公司法上的独立责任和有限责任[J];学术探索;1996年05期
3 施天涛;对从属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J];中国法学;1997年01期
4 张雅斌,蔡爱平;论我国公司不公平关联交易行为的公司法规制[J];政治与法律;1997年01期
5 郭广辉,康成杰;我国公司法的基本制度及其完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宋敏;公司设立阶段债权人保护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7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学研究;1998年05期
8 王惠;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若干问题的研究[J];杭州商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林国全;论一人公司[J];比较法研究;1999年Z1期
10 王彦龙;浅议保证期间[J];当代法学;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方媛;张鸣;;管理者自利行为、债权人保护与债务融资期限结构研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方媛;张海霞;;管理者自利行为、债权人保护与债务融资期限结构研究[A];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第八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荆纪;公交跳出政策亏损阴影[N];中国建设报;2000年
2 朱慈蕴 清华大学法学院;控制股东与公司的独立人格[N];法制日报;2001年
3 广发证券研发中心 王辉堂;清收·重组·破产[N];金融时报;200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王欣新 张秀春;公司合并中对债权人的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王宪周 李晖;我国代位权制度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1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廖先旺;汗水浇灌友谊花(连载)[N];人民日报;2002年
7 乾 弘 婕 宁;债权人的权利要切实保护[N];证券日报;2003年
8 尹涛;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杨华表示把债权人保护纳入公司治理[N];中国证券报;2003年
9 肖毅敏 沈毅恒;对与公司解散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N];法制日报;2003年
10 潘立志 刘超颖;公司法人人格滥用尚待法律规制[N];检察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虞政平;论股东有限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陈东;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3 秦莉;权力的博弈与制衡[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苏三永;公司分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汪世虎;公司重整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安毓秀;银行债权保护与公司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闻德锋;贷款欺诈及其法律控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赖丕仁;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赵罡;论有限责任的制度困惑[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小红;论企业合并的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家麒;有限责任制度与公司债权人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玲;关联企业债权人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张竞芳;可转换公司债券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5 滕忠;论对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D];厦门大学;2001年
6 高苹;我国确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怀晓红;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确立[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明明;我国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9 常洁;论一人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10 黄福宁;公司集团与债权人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72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47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