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与贪污罪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 普通侵占罪 贪污罪主体 国家工作人员 财产所有权 有限责任公司 职务犯罪 公共财产 公司法 业务犯罪 司法实践 出处:《法学家》199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为惩治公司犯罪提供了刑法武器,其中《决定》第9条设立了侵占罪。由于《决定》第1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职工有本决定第9条规定的犯罪行为的,适用本决定。因此,侵占罪设立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惩治公司犯罪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侵占罪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贪污罪的构成范围。因而,从刑法理论上界定贪污罪和侵占罪的关系,就成为当前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对贪污罪和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加以比较,以便司法机关正确地认定这两种犯罪。
[Abstract]:On February 28th 1995,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dopted the decision on punishing crimes in violation of the Company Law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decision). The decision provides a criminal weapon for the punishment of corporate crime, in which Article 9 establishes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Article 14 of the decision provides for 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If an employee of an enterprise other than a joint stock limited company commits a criminal act as stipulated in Article 9 of this decision, this decision shall apply.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has exceeded the scope of punishing the crime of the compan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narrowed the scop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Therefore,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and the crime of embezzlement from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has become a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embezzlement crime and embezzlement crime so that the judicial organs can correctly identify the two crim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4.3
【正文快照】: 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为惩治公司犯罪提供了刑法武器,其中《决定》第9条设立了侵占罪。由于《决定》第1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职工有本决定第9条规定的犯罪行为的,适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江伟;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与处罚依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苏亦工;;有我无我之际:漫说法律与道德的语境差别[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4 张波;减轻处罚的含义新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波;;新中国从重和加重处罚制度的考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方鹏;;德国刑法竞合理论与日本罪数理论之内容比较与体系解构——兼及中国罪数理论的走向选择和体系重构[J];比较法研究;2011年03期
7 叶晓川,李定轶;生与死的冲突及抉择——安乐死在我国能否合法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赵秉志;;论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左坚卫;;论雇佣犯罪中雇主的刑事责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陈雄飞;英美法系教唆犯罪主、客观要件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艳鹏;;环境犯罪概念的再定义——兼论环境犯罪法律关系的构建基点[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细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谐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宪权;吴允锋;;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刑法新理念的建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康树华;张小虎;;董必武的刑事政策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5 孟红;;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之关系浅析——以盗窃行为为例[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华生;罗鹏飞;原静;;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许发民;;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武玉红;;再论刑事政策之概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守芬;王琪;;从犯罪学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态[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守芬;王琪;;从犯罪学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态[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文明;我国环境犯罪危险犯的立法探讨[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娟;试论酒后驾车的罪与罚[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伟;抢劫罪的立法与适用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永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勤龙;盗窃转化抢劫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赵黎珏;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量刑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晶;论交通肇事案件中自首认定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恩慈;论贪污罪主体的历史演变和准确适用[J];法学杂志;1999年06期
2 阮世能;贪污罪主体和共犯问题研究[J];现代法学;2003年06期
3 魏鑫;;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的职务犯罪[J];华章;2009年05期
4 张兆松;;析设立侵占罪后贪污罪构成的新变化[J];法学天地;1996年05期
5 徐曙光;耿秉宏;;试论贪污罪的主体[J];法学论坛;1988年04期
6 丁光忠;高平;;贪污罪主体特征的探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7 丁慕英;;关于当前惩治贪污犯罪中若干执法问题的探讨[J];法学家;1992年03期
8 侯耀生;论企业中贪污罪主体的界定[J];人民检察;1997年03期
9 赵延波;浅谈我国刑事立法对贪污罪主体的规定及变化[J];政法论丛;1997年02期
10 孟庆孝;;贪污罪犯罪主体问题浅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占洲;;针对刑法第388条的几点修改建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孙长柱;王春艳;庞玮;;国家工作人员商业贿赂犯罪现状与防范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王亚楠;;受贿行为侵害法益之新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吉苏生;;人民代表的监督行为及其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5 廖克林;;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曾ng;;试论刑法受贿罪中“索而未取”“收而不受”“受而不收”等情况的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7 田甜;;我国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可行性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8 于振森;;“张冠李戴”的贪污案件——被告人吴某贪污案[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关仲;田纳;庞淑芬;;2004—2009年哈尔滨市无偿献血情况调查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10 崔婉;;浅谈职务犯罪预防现状及分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镇江市京口区检察院 徐开宏;如何认定普通侵占罪中不法取得的产生时间[N];江苏法制报;2009年
2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N];人民日报;2009年
4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N];人民日报;2010年
6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 罗猛;利用影响力受贿:仍有三点须明确[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薛军;通报何再贵等24名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案件查处情况[N];青海日报;2010年
8 姜堰市检察院 宋敏;利用影响力进行受贿的理解[N];江苏法制报;2010年
9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周力 陈志东;家属共同受贿之 性质认定[N];江苏法制报;2010年
10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N];中国人事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张波;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程兰兰;挪用型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于雪婷;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贪污罪主体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周志国;张某等四人贪污案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祖培;浅析贪污罪主体[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刘辉;贪污罪主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靳良成;贪污罪的主体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贾艳杰;论贪污罪主体[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郑捷;贪污罪主体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周健;论贪污罪主体的认定标准[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嵇洋;贪污罪主体立法的考量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赵婧琦;贪污罪主体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90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4909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