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法人人格否认研究
本文选题:关联公司 切入点:人格混同 出处:《河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关联公司是现代公司制度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在我国,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由此而产生的关联交易、逃避纳税、转移财产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已引起立法、司法和学界的注意。但现行立法及具有一定执行力的文件主要是用来规范税收管理和上市公司行业管理,可从公司法立法精神推导的特定原则,也主要是从维护公司本身利益和其他股东利益出发,而对作为公司权力机构以外的债权人利益保护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关联公司人格混同是指在公司实践中,公司之间存在经济上或事实上的关联关系,控股股东利用其对各公司的控制权,无视公司的独立人格,对公司人员、财务等不做区分,并在各公司间随意调用、移转、处置财产及改变业已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形,典型的如母子公司、控股公司。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公司法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案例,法院适用法人人格否认来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在该部分中详细介绍了关联公司经营过程中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债权人权益的典型特征和案件具体事实。第二部分论述了关联公司的定义;世界各国公司法对关联公司关联交易的立法规制情况,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关联公司出现人格混同时的,通过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来保护公司债权人权益的积极意义。本章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国内制度与国外制度的独立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力求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部分,结合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和关联公司关联交易的特点,对文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论证这一理论在关联公司人格混同时适用的重要价值。 论文分析了我国公司法中法人制度设计存在的不足,如公司法里未有对关联公司间交易做出规制,更未有对关联公司利用人格混同侵害债权人利益这一情形规定有力的救济方式。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在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诉讼中,对公司法第二十条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如此以来给这一制度的适用带来诸多困难。鉴于此,文中通过比较研究外国的公司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以其提出有利建议对完善我国公司法人制度,建立规范关联公司平衡交易机制,维护债权人的权益略尽绵薄。
[Abstract]:Affiliated company is a new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any system.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emerge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 series of legal problems, such as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tax evasion, transfer of property and so on, have caused legislation. Judicial and academic attention. But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the documents with certain executive power are mainly used to regulate the tax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ndustry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which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of the spirit of the company law legislation. It is also mainly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itself and other shareholders, which is basically a blank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outside the power organs of the company. There is an economic or de facto connection between companies, wher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se their control over the companies, ignore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company, make no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any personnel, finance, etc., and call and transfer freely among the companies, The disposal of property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established debt relationships, typically such as parent-subsidiary companies and holding compani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introduce the cases of related company personality mixing in the practice of company law. The court applies the denial of legal personalit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In this part,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the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 to damage the credito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specific facts of the cas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is part. The definition of affiliated company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 of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of affiliated compan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associated companies have mixed personality. This chapter adop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rporate creditors. Combining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denial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deni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 affilia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ase in this paper, and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is theory in the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o the personality mixing of affilia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esign of legal person system in the company law of our country, for example, there is no regulation on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affiliated companies in the company law. Moreover, there is no effective remedy to the situation that the affiliated company uses personality to compromise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in judicial practice, courts at all levels apply the system of denial of legal personality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icle 20th of the Company Law is also due to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 which brings many difficulti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ystem.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mpanies'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With its favorable suggestion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erfect the corporate system of our country, to establish a balanced trading mechanism for affiliated companies, and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reditor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2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冰心;;“关联公司”的真相[J];法人杂志;2007年Z1期
2 肖可义,王永杰;论对不正当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张国平;从法律的角度谈谈企业集团的几个问题[J];群众;1998年02期
4 程蕊;;论跨国公司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J];山东电大学报;2006年04期
5 赵丽丽;关联公司之间关联行为的法律规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王敬华;;关联公司相互担保的法律风险分析与银行的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6年07期
7 白雪;;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研究——以关联公司为中心[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0期
8 李建伟;;界定关联人的几个关键词:基于比较分析的逻辑实证[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9 池漫郊;;论仲裁条款在关联公司中效力范围之界定——基于“公司集体理论”及“刺破公司面纱理论”的比较研究[J];北京仲裁;2008年03期
10 刘鑫;;透析关联公司的效益与弊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强;;我国关联公司的公司法规制[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孟霆;李占科;;应当将企业集团原则运用于仲裁实践[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邓露茸;;从一个真实案例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5 张善美;;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人格否认[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潘海涛;;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浅论[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张保生;李响;;国外PE投资者如何在中国采取法律行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左长青;;国有企业集团产权管理目标模式[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9 戎震东;;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10 朱礼好;;“★ST飞彩”重组一波三折[A];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农用发动机行业背景资料(第五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春艳 江厚良 陈明霞;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认定及司法处理[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农办;北京亚丰公司遭“全国通辑”[N];农资导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林海宇;为员工发展提供多种渠道[N];华东电力报;2005年
4 朱宇;中萃房产入主S*ST恒立[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早报记者 李云芳 通讯员 龚震;10余银行被骗贷损失11.79亿[N];东方早报;2011年
6 吕东;S吉生化 向西航集团定向增发2.24亿股[N];证券日报;2007年
7 记者 张喜玉;金花股份"肥水"流入高管"田"[N];上海证券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姜艳艳 实习记者 沈鸿雁;国元获批未能助长相关股价 券商板块走势怪异[N];华夏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臻 徐恺;“我没有坐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袁立波;飞天系卧病在床*ST龙昌秋后翻脸[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鑫;关联公司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久彪;违约传染组合一致性风险量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潘红波;政府干预下的掠夺与政治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晓娣;基于博弈分析的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连金英;公司集团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庞春祥;公司本质论[D];吉林大学;2012年
7 邢丹;关联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雪峰;关联公司人格混同的法人人格否认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任照;公司人格混同的案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侯文杰;公司法人格混同的理论和判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胡星奇;论人格混同情形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申媛慧;方正公司诉孙超、朱敏、拂晓公司赔偿纠纷案评析[D];湖南大学;2012年
6 谭静琦;关联公司破产时债权人利益法律保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尚万增;关联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8 董小锋;关联公司破产中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D];苏州大学;2011年
9 丁文灿;论人格混同情形下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赵丽丽;关联公司规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70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57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