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金融创新视域下的公司治理——公司法制结构性变革的一个前瞻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6 04:25

  本文选题:金融创新 切入点:公司治理 出处:《法学评论》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使金融法和公司法出现了交错,并给公司法制的结构性变革描绘了全新的图景:在公司融资方面,证券市场将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地,直接融资取得主导地位;在股权结构方面,机构投资者将异军突起,不但成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力量,而且促使股权结构趋于合理;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混合金融商品将给投资者利益保护添加难度,金融商品的风险隔离机制与投资者的诉讼救济机制将得到完善;在公司监管方面,金融商品的统合规制将是大势所趋;公司主体方面,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规制与监管将会成为焦点。在金融创新滚滚洪流的不断冲击之下,中国公司法制同样需要放弃对公司"人情伦理"、"自我治理机制"及"自我实现型公司法"的一厢情愿式的迷恋,构建起内外有效监控的现代公司治理模式。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made financial law and company law intertwined, and painted a new picture for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legal system: in terms of corporate financing, the securities marke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apital. Direct financing has gained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erms of equity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ll emerge suddenly, not only as a stable force in the capital market, but also as a means of rationalizing the equity structure; in terms of investor protection, The mixed financial commodities will add difficulty to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interests, the risk isolation mechanism of financial commodities and the litigation relief mechanism of investors will be perfected, in the aspect of company supervision, the integration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commodities will be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s for the main body of companies, the 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funds will be the focus. Under the constant impact of the torr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China's corporate legal system also needs to give up its wishful infatuation of "human ethics", "self-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self-actualized company law", and construct a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ffective monitoring.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F276.6;D922.2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臧慧苹,狄宪孔,王梅;社会偏好与制度权衡:美国金融管制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鸣;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和成因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颜运秋;公司利益相关者派生诉讼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构建[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2 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宪东;;关于完善民间融资法律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0年05期

2 温融;;金融衍生品法律监管的价值复归与制度重塑[J];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02期

3 楼建波;;从CDS看金融衍生品的异化与监管——以瑞银集团诉Paramax案为例[J];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张成福;杨兴坤;;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构建大部制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沙金;;《物权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才智;2010年03期

6 许坤;荆树光;;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立法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2期

7 管斌;;第十七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2010年01期

8 窦鹏娟;;混业经营体制下的金融监管立法[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1期

9 ;文摘[J];红旗文稿;2010年03期

10 ;孔祥智解读:一号文件的重点以及完善土地流转的四项建议[J];理论导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梦龄;;博弈视角下的监管与市场——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监管与市场的博弈[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A];纪念会计改革与开放30年暨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30周年专辑[C];2009年

3 赵于平;郑羌;;资产证券化与广电行业增值策略[A];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韦丽云;;桂林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5 马连福;张春庆;高楠;;知情权视域下的投资者保护——基于中国公司自主性的经济型治理的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方刚;周建;刘小元;肖淑玉;;跨国经营 治理模式变迁与路径选择[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张世云;;伦理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的演进[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明辉;;从独立董事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移植看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问题[A];当代会计评论(第2卷第1期)[C];2009年

9 何建勇;;存贷相联与银行的本质——基于KRS模型的扩展[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于海东;田启华;吴昌林;唐文惠;;金融创新微观动机和监管的匹配机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原;开创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政协工作新格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明金维 郑开君;推卸责任 于事无补[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记者 胡萍;2010年开启消费新时代[N];金融时报;2010年

4 记者 李佳;最大“含金量”是金融体制创新[N];长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冯珉;景点门票收费权可质押贷款[N];安徽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韩晗;流动性 进入适度充裕阶段[N];中国证券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蔡宗琦;推动形成内在价格稳定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0年

8 见习记者 陈艳红;全球股市:欣喜之后,扑朔迷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邢成;飘红2009:我国信托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N];金融时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安仲文;基金“靠天吃饭”局面或将彻底扭转[N];上海证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奎明;金融创新的私法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卫;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决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庞镭;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于海东;路径约束条件下的金融创新机制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雍灏;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关键风险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荣峰;开放经济下银行稳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韩忠亮;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立法的博弈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房震;金融集团:制度创新与监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杨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何军;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燕青;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亚华;技术创新的金融环境及其构建政策审思[D];东华大学;2010年

3 陈宏达;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徐芳红;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9年

5 雷存俊;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舜键;中国的并购债务融资[D];复旦大学;2009年

7 秦婷;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毛克;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钟婷;我国银行业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汪小燕;金融创新工具风险的形成及其防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3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573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