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能动视角下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
本文选题:司法能动 + 司法解散 ; 参考:《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司法解散制度是凭借司法权的介入解决公司运营管理中衍生出来的非公正、非公平现象,并对公司中弱势群体的利益给予法律保护,我国2005年《公司法》、2008年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对该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然层面上,法律条文所表述“严重困难”、“重大损失”的判断标准,公司继续存续会损害哪些“股东利益”等在现行法和司法解释中均无明确规定;各地方法院司法发展不平衡、区域司法环境差异性的存在可能导致裁判结果偏差。修改法律或继续出台司法解释固然可以摆脱现有法律困境,但法律毕竟不能涵摄全部社会现象,笔者认为可借司法体制改革之大潮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显露的问题,转变司法理念,发挥法院在司法解散制度践行中的能动作用,从源头上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是司法界应当关注的问题。保持能动与消极、判决与调解的平衡,调整和推动中国司法改革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意义。 在大力倡导公司社会责任的今天,司法的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法官行使审判权对当事人诉诸司法的民商事纠纷案件进行裁判的问题,这一过程更需要法官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衡量、社会价值的评判以及社会观念的理解,逐渐填补法律空白。即便是在奉行普通法传统、法院与判例不计其数、法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法的英美法系国家,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司法解散制度是时代的产物,只覆盖了一个相对狭窄同时也非常有限的领域。在公司立法之后的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已颁布的司法解释,还是法官在裁判时积累的经验,或者是法官在制定法存在漏洞时被赋予的积极通过司法过程补充制定法疏漏的权力,实际上都隐含着司法过程具有了一种生成权利的能动性。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和判断,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以及司法过程中所蕴涵的司法理念进行分析,以期寻找两者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解散制度框架。
[Abstract]:The judicial dissolution system is to solve the unfair and unfair phenomenon arising from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by the intervention of judicial power, and to provide legal protec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company. China's Company Law in 2005,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ssued and implemented in 2008,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company law on a number of issues (2) > made a clear regulation of the system. However,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judgment criteria of "serious difficulties" and "heavy losses" as expressed in the legal provisions, and which "shareholders' interests" will be damaged if the company continues to exist, are not clearly stipulated in the current law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he judici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ourts is unbalanced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gional judicial environment may lead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adjudication results. To amend the law or continue to introduc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can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existing law, but the law can not absorb all the social phenomena after al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roblems revealed 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can be solved by the tide of judicial system reform. The judicial circl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hanging the judicial idea, giving play to the active role of the court in the practice of judicial dissolution system and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at the source.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between active and negative, to balance judgment and mediation, to adjust and promote China's judicial reform has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soci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oday, wh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strongly advocated, the judicial process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judges exercising their jurisdiction to adjudicate civil and commercial disputes where the parties have resorted to justice. This process requires judges to gradually fill the legal gap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interests,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valu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oncepts. Even in the common law tradition, the courts and precedents are innumerable, judges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make the law of common law countries, there are still many fundamental problems that have not been solved. China's judicial dissolution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covering only a relatively narrow but also very limited field.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fter the company legislation, whether it is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hat has been promulgated,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by the judge in the adjudication, or the power of the judge to actively supplement the omission of the law through the judicial process when there is a loophole in the law making. In fact, it is implied that the judicial process has the initiative of generating rights.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judicial disbandment system and the judicial concept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joint point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framework of judicial dissolu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291.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云;;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思考——浅析《公司法》183条[J];华商;2008年11期
2 李霞;;公司司法解散的裁判标准如何确定[J];中国审判;2010年03期
3 陈国华;;浅议司法解散制度对公司僵局的作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4 吴曼;;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解散制度[J];知识经济;2008年03期
5 姜涛;;公司僵局及其调解解决[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杨奕;;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标准[J];人民司法;2010年17期
7 郑言;;试论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制度[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尹衍春;;试论司法解散公司的条件[J];山东审判;2007年06期
9 蒋英燕;;公司司法解散的合理性及风险成本[J];商业时代;2008年16期
10 刘小彤;覃远春;;公司僵局与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价值考量[J];法制与社会;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德近;;环境司法能动的功能和界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2 曹彦;;破解公司僵局:司法解散之替代措施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包哲钰;罗彪;;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法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5 唐忠辉;;论环境损害赔偿纠纷中的强制监测义务[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文洁;尹海萍;;“量化”诉前调解——以司法绩效评估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姜世波;;国际法院的司法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政策之嬗变[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詹朋朋;;新《公司法》与外资公司清算制度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先林;张丽丽;;中小股东权利保护之对策[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新银 曾仰胜;勐海县发生首例司法解散公司案[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2 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 林振通 郑小娟;司法解散公司诉讼应以公司为被告[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易强;如何理解公司司法解散制度[N];中国工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我们需要怎样的司法能动[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公丕祥;应对金融危机的司法能动(上篇)[N];光明日报;2009年
6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公丕祥;应对金融危机的司法能动(下篇)[N];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杜萌;探访 非常危机下的“司法能动”试验[N];法制日报;2009年
8 朱卫红;正确把握司法能动的限度[N];江苏法制报;2009年
9 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 教授 张军;司法能动:中国语境下的选择与进路[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王建林 伍玉联;司法能动与司法被动的三重辩证关系[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海平;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吴长波;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杨勤法;论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王东光;股东退出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赖武;公司僵局论[D];吉林大学;2009年
6 亓蕾;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理论与方法[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遇金;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童f ;公司司法解散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唐正春;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白树军;兰州W公司司法解散案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吕香妮;论公司清算阶段的债权人利益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靖博;司法能动视角下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石慧;论公司僵局及其应对[D];吉林大学;2007年
8 常乐;公司僵局救济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朱凤祥;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李洪福;公司僵局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9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02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