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诉讼程序
本文选题: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 + 诉讼当事人 ; 参考:《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摘要】: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是公司法人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一种补充。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是为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但当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被公司之控制股东滥用时,,法院将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无视公司人...
[Abstract]:The denial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the corporate law system and a supplement to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company and the limited liability system of shareholders. In general,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company and the limited liability of the shareholders are recognized and protected by the law, but when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the limited liability of the shareholders are abused by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f the company, The court will ignore the company in a particular legal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学院法学系
【分类号】:D915.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信忠;对我国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质疑[J];河北法学;1999年04期
2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3 柯阳友;;既判力理论与再审制度的冲突与平衡[J];法律适用;2006年07期
4 林剑锋;;民事判决的标准时与既判力的时间范围[J];民事程序法研究;2007年00期
5 丁华;浅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在我国的适用[J];山东审判;2004年06期
6 田勇军;;论行政判决之既判力——以与民事判决既判力比较为视角[J];行政法论丛;2010年00期
7 江伟,徐继军;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J];现代法学;2004年02期
8 周小舟;;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评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1期
9 张科;;论对已经发生既判力的案件允许有条件提起再审的合理性[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孙科;;论从既判力原则出发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启动机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恩乾;;论国际商事仲裁中平行程序的限制与调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方扬慧;;对确立我国民事中间判决制度的思考——以“用”与“弃”之争为视角的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6 周祝一;;“上诉人”称谓质疑[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7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胡爱华;;家庭教育方法的改变是转变学生个人行为偏差的有效途径——从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辅导实例[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梁凯军;;试论在现行民事诉讼程序框架基础上实行简便审判程序的可行性[A];2003年度全省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10 乔聚祥;岳新民;;指骨骨折误鉴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东辉;如何处理“足以推翻生效裁判事实的证据”[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刘金林;从维护既判力角度适用“一事不再理”[N];检察日报;2003年
3 于安;第五讲 政府采购当事人(下)[N];中国财经报;2002年
4 张丕温;不可随意剥夺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N];中国工商报;2004年
5 C.H.William Cheung/文 何贵才/译;在中国申请仲裁便利多多[N];中国贸易报;2001年
6 张敏;把“公正”捧给人民[N];工人日报;2005年
7 曹燕平;银行卡存款莫名失窃 存款人为何反输官司[N];检察日报;2005年
8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陈元;上诉卷宗为何不能及时移送[N];今日信息报;2005年
9 赵丽萍;如何确定本案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N];江苏经济报;2005年
10 华东政法学院 沈福俊;民告官: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要求[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春雨;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韩红俊;释明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郑学林;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6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李汉昌;诉讼标的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孔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及其在我国的确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陶志蓉;民事判决效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杨运涛;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淼;代位诉讼之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俊;代位权诉讼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詹小燕;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朱福勇;民事生效判决与既判力问题探究[D];安徽大学;2003年
5 王利萍;论既判力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关系[D];安徽大学;2006年
6 胡伟;一事不再理原则中一事之界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邵军;行政诉讼判决的既判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8 陈红;论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梁鹏;论诉讼标的[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蒋陆军;争点效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5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10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