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选择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股东派生诉讼作为“舶来品”,我国2005年《公司法》对其进行了规定。然而,股东派生诉讼具有民事诉讼法的特征,从其法律属性上来说应当属于民事诉讼法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则全部适应股东派生诉讼,亦或需要专门立法。我国学者自研究股东派生诉讼以来,一直以是否要引进、引进之后各个具体制度的完善作为主线,但对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立法模式没有涉足。根据国外的立法经验,主要形成了以诉讼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如英国,以及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例如美国、日本等。而目前,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在构建其整个法律体系中以何种模式立法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股东派生诉讼起源于普通法系,其产生与发展都是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为基础。基于公司法人格独立的限制,当公司利益受损时,由公司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公司提起诉讼的诉权被限制,其诉权则派生于股东,股东享有的诉权则具有派生性,通过维护公司的利益间接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据我国的实际,目前公司法已经对股东派生诉讼进行了初步的规定,且诉讼法作为程序性法律需保持其稳定性,无法像公司法一样包容瞬息万变的经济规则。股东派生诉讼在产生之初是基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以保护公司中弱者的利益为主要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股东派生诉讼发展成为平衡公司内部利益、作为股东进入公司内部治理进而监督董事、监事以及高级人员的有效手段,以保证公司内部机关及其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地履行忠实义务以及勤勉义务。同时,股东派生诉讼对法律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对股东派生诉讼的立法、司法实践以及相关公司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中,应注重公司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协调,用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相互衔接,对不协调及空白处予以完善和补充。本文拟从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属性及国外的立法模式出发,根据其特殊性、国内外立法现状、功能以及公司法与民诉法的协调等几个方面论述我国应当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体系。首先,股东派生诉讼最大的特殊性是其派生性,源于公司内部救济的失效,是对公司法人格突破而派生出的权利。股东派生诉讼的目的具有间接性,其目的也同公司法理念一致。其次,公司法的现有规定及国外立法借鉴便于以公司法为主导。我国目前对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虽然不够完善,但以公司法为主导的初步模型已经构建,诉讼法的特性很难包容股东派生诉讼,国外的立法经验也给我国提供了较多的借鉴。再次,股东派生诉讼的功能更适合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体系。股东派生诉讼在初期主要是针对小股东的权利受到侵害而以保护小股东利益为主要目的,但随着公司的发展,股东派生诉讼已成为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约束公司管理人员的一种法律武器。股东派生诉讼以公司法为主导在法律实施中具有指导意义。最后,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需要协调公司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相互衔接补充。
【关键词】:股东派生诉讼 立法模式 公司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6
- 一、问题的提出9
- 二、选题的价值及意义9-10
- 三、文献综述10-13
- 四、主要研究方法13-14
- 五、论文结构14-15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5-16
- 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属性及立法模式16-21
-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属性16
- 二、股东派生诉讼的两种立法模式简介16-19
- (一)以诉讼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17-18
- (二)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18-19
- 三、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19-21
- 第二章 股东派生诉讼的特殊性适合以公司法为主导21-25
- 一、诉权来源基于公司法理论21-23
-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产生与发展与公司法密不可分21-22
- (二)诉权的派生性与公司法密不可分22-23
- 二、股东派生诉讼的目的与公司法理念的一致性23-25
- (一)股东派生诉讼目的的间接性23-24
- (二)目的的间接性与公司法密切相联24-25
- 第三章 公司法的现有规定及国外立法借鉴便于以公司法为主导25-30
- 一、我国现有规定更利于以公司法为主导25-29
- (一)我国的现有规定及不足25-27
- (二)诉讼法的稳定性无法完全包容股东派生诉讼27-29
- 二、国外立法趋势29-30
- 第四章 股东派生诉讼的功能呼吁以公司法为主导30-38
- 一、早期功能:对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30-31
- 二、发展功能: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31-35
- (一)公司由股东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发展31-34
- (二)监督公司内部治理的新思路34-35
- 三、以公司法为主导在法律的实施中具有指导意义35-38
- (一)对股东派生诉讼立法具有指导意义35
- (二)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35-36
- (三)有利于公司相关制度的构建36-38
- 第五章 协调公司法与民事诉讼法38-43
- 一、协调公司法与民事诉讼的关系——基于特别法与一般法38-39
- 二、协调股东派生诉讼相关规则的适用39-43
- (一)起诉条件的协调39-40
- (二)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40-41
- (三)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股东派生诉讼当事人之探讨[J];经济师;2004年03期
2 易艳娟;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制度设计[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翟春雷;股东派生诉讼的几个问题研究[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曾宏伟;股东派生诉讼理论与司法实务研究[J];学术探索;2005年03期
5 苟晓平;论股东派生诉讼前置请求程序谈[J];法学杂志;2005年05期
6 梁庆宾;冯艳玲;;论股东派生诉讼诉权的法理基础[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何通;;论股东派生诉讼的难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董晓珊;;股东派生诉讼的行使阻却与应对措施[J];南方论刊;2007年03期
9 张建华;;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规则[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焦栋;;浅析对股东派生诉讼利益博弈的理性认识[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苟建华;;股东派生诉讼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吴大希;;股东派生诉讼在程序法上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王德波;;试述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4 王可;;股东派生诉讼及其在我国适用的一些问题——原告主体资格限制制度在我国的特殊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澎 徐继华;股东派生诉讼探讨[N];江苏经济报;2003年
2 万向东 马双林;浅析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权利义务的法律界定[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舒旭霞;审理股东派生诉讼案件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 金剑锋;股东派生诉讼裁判规则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周多;知识产权股东派生诉讼的审理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6 仪征市人民法院 孙晓芳;浅析股东派生诉讼提起权利弊[N];江苏经济报;2009年
7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陈志武;公司法上的股东派生诉讼[N];工人日报;2008年
8 杨恩乾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美国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既判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特约法治评论员 师安宁;公司治理争议的法律问题(十)[N];人民法院报;2014年
10 联合证券娄家杭;从三九医药案不予受理说起[N];证券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浩;股东派生诉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章晓洪;股东派生诉讼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睿;防范股东派生诉讼滥用的理性分析与制度设计[D];西北大学;2009年
2 董桂武;股东派生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陈沈峰;股东派生诉讼诉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吴文彬;构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杨青;论股东派生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夏哲;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涛;股东派生诉讼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心瑶;股东派生诉讼之当事人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郭俊丽;股东派生诉讼当事人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尹冶寰;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缺陷及完善[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以公司法为主导的立法模式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27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