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8:16

  本文关键词:股东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是公司法的法律使命之一,随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于2005年引入我国公司法,近年来这一制度逐渐发挥其优势地位,尤其在纠正现代公司董事、高管等不良行为,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权利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以控股公司的崛起为标志,我国母子公司等关联企业的形式越来越普遍,不可否认的是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依然能够保持其法律制度地位,但倘若出现母公司的董事、高管利用子公司牟取不正当利益,且同时侵害母公司权益的情形时,母公司由于受不当行为实施者的控制,通常不可能提起股东代表诉讼,那么此时母子公司的利益受损则处于不可救济的状态。于是,新的法律制度——股东二重代表诉讼应运而生。本文以判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法学研究方法作为文章写作的思路,从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概念出发,分析二重代表诉讼的基本概念、与之相类似概念后,阐述了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发展沿革,主要是美国二重代表诉讼的发展包括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明确时期;接着着重介绍了二重代表诉讼的具体制度内容,从公司要件、诉讼当事人、原告适格以及前置程序要件四个方面加以论述;随后本文以美国法院判例原文入手,阐述了二重代表诉讼的刺破公司面纱理论、共同控制理论、信托理论等基本学术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全面论证中国引入股东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正当性,并试图在中国构建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同时文章认为可以采用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形式来进行制度设计,关于损害要件、原被告、原告适格要件以及前置程序这些二重代表诉讼最为重要的内容,建议以立法的形式通过专门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定,而母子公司要件和母子公司法律地位则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阐明
【关键词】:母子公司 股东权利 原告适格 请求无益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2
  • 1.1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制度产生的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1.1 制度背景8-9
  • 1.1.2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研究意义9
  • 1.2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11-12
  • 1.3.1 研究目标11
  • 1.3.2 研究思路11-12
  • 2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发展沿革12-18
  • 2.1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概念12-13
  • 2.1.1 基本概念12
  • 2.1.2 类似概念之比较12-13
  • 2.2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沿革13-18
  • 2.2.1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萌芽阶段13-14
  • 2.2.2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明确时期(1930 年-1950 年)14-16
  • 2.2.3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发展时期(1950 年-至今)16-18
  • 3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基本内容18-24
  • 3.1 母子公司要件18
  • 3.2 诉讼当事人要件18-20
  • 3.2.1 原告18-19
  • 3.2.2 被告19
  • 3.2.3 母子公司在二重代表诉讼中的地位19-20
  • 3.3 原告适格要件20-22
  • 3.3.1 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原告适格要件20
  • 3.3.2 二重代表诉讼原告适格要件问题的提出20
  • 3.3.3 二重代表诉讼原告适格条件的变通——以美国特拉华州法院判例为例20-22
  • 3.4 前置程序要件22-24
  • 3.4.1 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前置程序要件——一般情形22
  • 3.4.2 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前置程序要件——特殊情形:请求无益22-23
  • 3.4.3 二重代表诉讼中前置程序要件调试23-24
  • 4 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理论基础24-28
  • 4.1 刺破公司法人面纱理论(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24-25
  • 4.2 共同控制理论(common control)25-26
  • 4.3 信托理论(Fiduciary Theory)26-27
  • 4.4 补偿和威慑功能理论(Compensation and Deterrence)27-28
  • 5 中国股东二重代表诉讼的制度构建28-33
  • 5.1 中国引入股东二重代表诉讼制度正当性分析28-30
  • 5.2 中国股东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建构30-33
  • 5.2.1 母子公司30
  • 5.2.2 损害要求30-31
  • 5.2.3 诉讼当事人31
  • 5.2.4 原告适格31-32
  • 5.2.5 前置程序32-33
  • 6 结论33-34
  • 致谢34-35
  • 参考文献35-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和平,王银凤;基金持有人代表诉讼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08期

2 杜芩;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J];山西焦煤科技;2003年02期

3 李旺荣 ,蔡乐平;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小股东之代表诉讼权[J];中国律师;2003年04期

4 王淼;许明月;;美国特拉华州二重代表诉讼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14年01期

5 刘有星;张邦铺;;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7年07期

6 马铭泽;;论公司代表诉讼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2期

7 张邦铺;;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构建[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赵然;;公司代表诉讼问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9 陈秋荣;;监事会如何以诉讼方式履行监督职能[J];中国审判;2011年08期

10 刘影;;关于我国监事(会)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务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平;;刍议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缺与失[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福建省厦门市工商局 安娜;关于推行消费者协会代表诉讼制度的思考(上)[N];中国工商报;2010年

2 朱晓斌;瑕疵股东能否行使代表诉讼权[N];江苏法制报;2012年

3 ;代表诉讼或成小股东“救命稻草”[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福建省厦门市工商局 安娜;关于推行消费者协会代表诉讼制度的思考(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大鹏证券联合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 胡鸿高 张小奇 $$课题研究与协调人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刘逖 $$课题研究员 舒琦 张伟 周立峰;上市公司民事赔偿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N];证券时报;2001年

6 朱林源;浅谈股东代表诉讼制度[N];江苏经济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万静;上海小股东状告公司高管索赔案终审败诉[N];法制日报;2006年

8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高翔;民办学校不应适用股东诉讼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翼m:;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2 杨玲玲;论股东双重代表诉讼[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衍举;监事会代表诉讼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傅奕;股东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马贞翠;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陈汇锋;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2008年

7 刘景亮;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法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曹剑;股东代表诉讼的提起权及相关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白伶;防止股东滥用代表诉讼的法律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陶源;公司治理视角中的股东派生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股东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08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