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视角下的新型双重股权结构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17-04-18 18:11

  本文关键词: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视角下的新型双重股权结构形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重股权结构目前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运用,因为其相对于单一的股权结构具有很多优势。一方面,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经营治理更注重长期利益,便于形成一致的治理理念,创始人或管理团队掌握稳定的控制权,可以使不同投资者“各取所需”:持股高管或创始人获得控制权收益,满足成就动机,而机构投资者或中小投资者获得分红收益。但从另一方面讲,双重股权结构由于违背了公司法一股一权的传统原则而饱受争议,可能带来市场监督弱化,创始股东或持股高管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等代理问题。这种代理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需要一种稳定完善的外部监管制度进行制约。阿里巴巴在上市地点的选择问题上可谓一波三折,由于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公司治理制度即“合伙人制度”,香港证交所拒绝接受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最后阿里巴巴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政策更为宽松但监管比较完善的美国上市,这一事件引起公司治理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合伙人制度”和双重股权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少学者再次将目光转移到双重股权结构这种特殊的治理结构上。本文采用单案例的研究方法,以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为例,在充分整理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在这种特殊的制度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之所以导致“同股不同权”,主要是因为这类企业中人力资本力量相对比较强大,强大到甚至可以“威慑”股权资本力量使其让渡控制权,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研究新型双重股权制度的形成机制,寻找其影响控制权的路径。本研究共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对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双重股权制度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控制权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与回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是对案例选择、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收集过程及信度和效度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核心:案例分析与讨论。首先,通过整理分析阿里巴巴集团人力资本在形成过程中的资料,以归纳提炼的方法从人力资本异同转化,路径异质性以及“孵化效应”三个角度论述异质性人力资本对控制权的影响;其次,结合阿里巴巴人力资本关系网络形成的的资料,从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以及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两个维度,归纳分析出社会资本在形成过程中对控制权的影响;最后对隐藏在控制权博弈后面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交互作用机制加以分析,得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股权资本综合影响控制权的结论。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提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指明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以阿里巴巴为例,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合所形成的隐性资本力量超越了股权资本的显性资本力量,具有多数股权资本的一方往往被迫向少数股权资本一方让渡控制权,这样一来,隐性资本力量获取优级投票权,显性资本力量获取次级投票权,这样就形成了双重股权结构的思想核心——“同股不同权”。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1)本文从社会资本与异质性人力资本两者融合的视角构建了新型双重股权结构的内在形成机制,比以往单独研究社会资本和股权资本对控制权的影响更加系统,此外,关于异质性人力资本对控制权的高阶能力特征以往研究不是很多,本文通过阿里巴巴的案例,提出异质性人力资本作为高阶竞争力通过自身以及其推动的低阶竞争能力——社会资本向股权资本发出挑战,这是本文的结论所在,可能引发关于双重股权理论依据的思考和深度挖掘。(2)本文最终提出异质性人力资本作为企业高阶竞争能力将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而社会资本对控制权的竞争力加强也将促进异质性人力资本产生阶跃突现,而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质变将是影响双重股权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双重股权结构 合伙人制度 异质性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2.92;F275;F832.5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3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实践意义11-13
  • 2 文献回顾13-24
  • 2.1 理论基础13-16
  • 2.1.1 委托代理理论13-14
  • 2.1.2 契约理论14-15
  • 2.1.3 双重股权理论15-16
  • 2.2 文献综述16-22
  • 2.2.1 股权资本与控制权16-18
  • 2.2.2 社会资本与控制权18-19
  • 2.2.3 人力资本与控制权19-22
  • 2.3 文献述评22-24
  • 3 研究设计24-30
  • 3.1 研究方法选择24
  • 3.2 案例选择与数据资料获取24-25
  • 3.2.1 案例选择24-25
  • 3.2.2 资料获取25
  • 3.3 资料分析方法及信度效度保证25-27
  • 3.4 案例介绍27-30
  • 3.4.1 阿里巴巴集团简介27-28
  • 3.4.2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28-30
  • 4 案例分析与讨论30-50
  • 4.1 人力资本异质性分析30-43
  • 4.1.1 异质性能力分析——争夺控制权的基础能力30-35
  • 4.1.2 人力资本路径异质性分析—争夺控制权的高阶能力35-40
  • 4.1.3 人力资本“孵化效应”——扩大争夺控制权的基础40-43
  • 4.2 社会资本对控制权的影响43-47
  • 4.2.1 社会资本的建立过程44-46
  • 4.2.2 社会资本的建立过程对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影响46-47
  • 4.3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对控制权的影响47-50
  • 4.3.1 异质性人力资本促使关系资本化——扩大控制权争夺的基础47-48
  • 4.3.2 社会资本促进人力资本阶跃突现——加深争夺控制权的竞争力48-50
  • 5 结论50-56
  • 5.1 研究结论50-54
  • 5.1.1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优级投票权的纵深竞争力的形成51
  • 5.1.2 社会资本对优级投票权的广泛竞争力的形成51-52
  • 5.1.3 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重股权结构的形成52-54
  • 5.2 贡献与不足54-56
  • 5.2.1 研究贡献54
  • 5.2.2 研究的不足54-56
  • 参考文献56-62
  • 后记62-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杰;;居民通胀预期的异质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视角(下);2013年07期

2 王海军;;异质性企业理论综述与启示[J];现代商业;2009年26期

3 焦斌龙;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及其流动——兼论我国劳动力从自发流动向自主流动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4 沈洁;郭颖梅;杨文彩;;基于异质性分析团队工作绩效提高的策略[J];经济师;2014年01期

5 蔡荣;李丰;胡应得;;成员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来自村落共用设施和资源管理的研究证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6 徐旭初;;在成员异质性中进行合作[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06期

7 郑志国;论劳动的异质性和同质性——兼评学术界的几种观点[J];岭南学刊;2004年05期

8 钟陆文;;人的异质性假设及其经济学阐释[J];求索;2006年02期

9 宋妍;朱宪辰;晏鹰;;异质性影响共享资源集体供给的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9年04期

10 宋妍;晏鹰;;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异质性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亮;;电信企业集团子公司资源异质性与横向比较[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兴琨;丁桂凤;;团队异质性、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宋妍;晏鹰;;社区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异质性效应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赵建;;异质性信念作用下的证券价格:以两信念均衡模型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欣;张景焕;;异质性、组织支持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李涛;刘玉灿;;集体行动中异质性个体的决策机制——基于住宅小区调查的实证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戴昆;钟文勤;胡德夫;姚军;;荒漠啮齿类共存机制与环境异质性[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越;李荣林;;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9 赵果庆;;产业异质性、FDI产业溢出效应与中国产业增长[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靳栋梁;张明敏;党勇;鲁效庆;郭文跃;;表面异质性对甲烷在多孔碳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方付建 汪方芳;异质性消费需求呼唤差别化公共服务[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李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异质性和经济摩擦对国际生产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张月云 整理;定量研究应考虑个体异质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李少豪(作者单位:蚌埠制线厂);试论企业的品牌战略[N];安徽经济报;2006年

5 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 杨威;异质性好比炽热流淌的熔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独立学者 柳五;被反感的“散伙饭”是一种社会病[N];东莞日报;2010年

7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杨守涛;协商民主需要何种文化基础[N];团结报;2014年

8 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1年国际贸易前沿研究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湖北 张小明;舍本逐末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软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婷婷;日光温室黄瓜群体冠层结构特征分析与参数化模型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苟云久;饮食因素与肺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熊婕;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与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4年

4 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6 宋妍;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玉连;基于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治理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春顶;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史冬梅;复杂网络上的合作涌现空间公共品博弈中的异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张文军;羊草克隆整合对碱环境异质性的响应[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视角下的新型双重股权结构形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15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