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名投资中的问题
本文关键词:论隐名投资中的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隐名股东问题是公司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但是只有明确隐名投资中所存在问题,才能判定隐名投资者是否可以取得股东资格。 隐名投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需求的增长而出现,一方面迎合投资的主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股权投资渠道的缺乏以及特殊股东制度引进的迫切性。同时,隐名投资现象的出现也给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失范,这一现象引发出许多现行法难以解决的问题。由问题入手,寻找相对合理的解决路径,权衡利弊,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为本文探讨该法律现象的宗旨所在。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隐名投资的含义、特征、发生原因、类型,隐名投资所引发的问题及争议,关于隐名投资的各种类型争议的解决,在现行立法下,是否有建立关于隐名投资的立法的必要性,并且在隐名投资行为的效力和纠纷的解决部分专门述及了如何处理规避法律的隐名投资。 文章在第一部分对隐名投资做了一个基本的界定,从概念、类型及其发生原因三方面对隐名投资做了简单的介绍。隐名投资是指一方实际认购出资,然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股东却为他人的法律现象。隐名投资具备多种表现形式,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产生隐名投资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隐名投资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股东资格归属问题。确定股东资格的归属,涉及到购股协议的效力的判定以及股权移转时点的判定。根据隐名投资人和显名投资人之间是否存在协议,隐名投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他人名义型隐名投资;另一种是协议型隐名投资。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使用他人名义型隐名投资中购股协议的效力问题。 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力图梳理清楚“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代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三种行为的概念、内涵和效力是分析隐名投资问题的前提,也是探讨使用他人名义型隐名投资中购股协议效力的前提。因此,本章花了大量的笔墨梳理“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代理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试图通过动态系统论对“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本章最后,解决使用他人名义型隐名投资中购股协议的效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比照“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三种类型的效力。 本文的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了隐名投资行为的效力认定是解决各类隐名投资相关法律问题及纠纷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对我国司法实务的现状和未来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本文总结全文,根据目前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指出了现行公司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希望于新修订的公司法或司法解释能对隐名投资问题有所规制。
【关键词】:隐名股东 隐名投资 代理 使用他人名义 以他人名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隐名投资中的问题10-16
- 第一节 概念的梳理10-14
- 一、 股东的概述10-12
- 二、 隐名投资的概述12-14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14-16
- 一、 假设前提14
- 二、 隐名投资中的问题14-16
- 第二章 使用他人名义型隐名投资中——购股协议的效力问题16-42
- 第一节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和“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区分16-18
- 一、 国内学者观点的介绍16-18
- 二、 笔者的疑问18
- 第二节 代理与“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区别和联系18-29
- 一、 代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8-20
- 二、 普通法系代理制度和大陆法系代理制度的比较20-22
- 三、 大陆法系的代理制度22-28
- 四、 代理与“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关系28-29
- 第三节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内涵的厘清29-32
- 一、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概念的辨明29-30
- 二、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类型30
- 三、 “使用他人名义”“以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中间地带”30-32
- 第四节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力32-41
- 一、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力——学者观点32-33
- 二、 以动态系统论为视角——考察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力33-41
- 第五节 使用他人名义型隐名投资中购股协议的效力问题41-42
- 第三章 我国司法实务的现状及建议的提出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6-47
- 后记47-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企业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新探——兼评《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高海宁;;论海域物权制度对传统物权制度的挑战和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邱国侠;程晓红;;试析股权转让行为之效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张蓉;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苏海健;;论自然之债的法律效力[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6 王长顺;;论标表型人格权的财产属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董士忠;;论诉讼时效效力的启动模式及其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何国亮;;业主自治权利保障的法律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张川;;不动产收益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09年00期
10 方新军;;对我国合同法第402、403条的评说——关于两大法系代理理论差异的再思考[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博;;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物权法保护[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田保军;孙学亮;;刍议无因管理之“契约”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3 曹淑江;;公立高校银行贷款中的法律问题探讨[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赵清林;;论公法上财产权[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保树;;合伙企业团体能力的思考大纲[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6 冯兴俊;;合作社基础法律问题探析[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7 徐卫东;高湘宇;;论保险法上的半强行性规范——保险法精神与技术的一般原理[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8 蒋文军;;论抵押财产转让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基于一起公报判例展开的思考[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刘彤海;;关于合同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以案例为视角[A];全国律协经济专业委员会2010论坛(成都)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鹏;;浅析代理权授予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兼论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代理制度的完善[A];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秀渊;拉丁美洲民法典的历史与现实[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颜晓闽;美国证券法律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单平基;水权取得及转让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于林洋;广告荐证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赵新龙;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制度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吕瑞云;公法法人财产所有权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庆;预约法律制度演化探究及现有理论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尚婧;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担保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t樥
本文编号:339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3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