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5:27
本文关键词: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有限责任公司中由于隐名出资而引发的纠纷频频发生,而“隐名出资人是否具有股东资格”作为所有相关纠纷的基础性问题也在司法实务界和理论学术界引起广泛探讨。《公司法解释(三)》的出台为隐名出资纠纷的相关裁判提供了指引,然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相关法条间存在冲突的情况使得司法实践中涌现出大量“同案不同判,同判不同理”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司法公信力,也使得相关当事人对于自己的法律地位无所适从。与司法实务界相对应的理论界对于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也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形式标准说、实质标准说、内外区别说、修正的形式标准说等多种学说众说纷纭。然而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不严密和内部逻辑不能自洽的情况出现,使得通说难以形成,更无法直接指导司法实践。 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不仅仅是司法实践中“认定”的问题。所谓“股东资格确认之诉”解决的不是“谁应该是股东”而是“谁本来就是股东”的问题。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整体思路可以尝试转变为看他是否以及在什么时候取得股东资格。顺着这一研究思路,笔者从股东资格取得过程中分析出股东资格取得的两大要件:“民事主体向公司作出其欲成为股东的意思表示”和“公司其他股东接受该民事主体为股东”,并将这两大要件作为评判标准,界定隐名出资人是否具有股东资格。 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共分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就隐名出资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和分析。通过对隐名出资的概念、特征分析,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同时指出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就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立法和司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公司法解释(三)》的不完备之处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司法实践中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尴尬现状。 第三章将视角投向域外,观察比较法上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路径。本文将指出,虽然比较法上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类似问题均有相应的解决规则,但由于法律体系和法律传统不同,域外法制很难直接为我所用,因而需要我国学者就本土问题寻求适合本土的解释方略与处理规则。 第四章就我国关于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各种学说进行分析。本文将表明,既有的各种学说无论是实质标准说、形式标准说、修正的形式标准说还是内外区别说,均存在漏洞,难以完满解释隐名出资法律关系中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这一问题。 第五章尝试从股东资格取得入手来探讨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问题。通过对股东资格取得过程的公因式提取,确定了股东资格取得的条件。将隐名出资人是否符合股东资格取得条件作为判断隐名出资人是否具有股东资格的标准。在该标准下以“谁向公司作出欲成为股东的意思表示”和“公司其他股东接纳谁为股东”两个问题考查隐名出资中谁是公司股东的问题。 第六章在对隐名出资情况类型化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一章提出的标准具体分析在各种类型的隐名出资中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同时,对隐名出资人和名义股东、公司其他股东(公司)、公司外部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名出资人 名义股东 股东资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7
- 一、本文选题意义13-14
- 二、本文研究方法14-15
- 三、本文创新之处15-17
- 第一章 隐名出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7-22
- 一、隐名出资的概念和特征17-19
- (一) 隐名出资的概念界定17-18
- (二) 隐名出资的法律特征18-19
- 二、隐名出资现象出现原因考察19-20
- (一) 规避法律19
- (二) 个人偏好19
- (三) 国企改制中“被隐名”19-20
- 三、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研究的意义20-21
- (一) 确定隐名出资人的权利义务20
- (二) 影响公司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20-21
- 本章小结21-22
- 第二章 我国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现状及问题22-29
- 一、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22-25
- (一) 公司法规制的缺失22
- (二) 司法解释及各地高院指导意见评析22-25
- 二、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司法实践存在问题25-28
-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国外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规定及借鉴可行性29-33
- 一、国外对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相关规定29-31
- (一) 英美法系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29-30
- (二) 大陆法系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30-31
- 二、我国现行体制下借鉴国外制度的可行性分析31-32
- (一) 美国法中“拟制信托”在我国缺乏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31-32
- (二) 德国法的“绝对形式主义”在我国缺乏制度保障32
-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国内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理论评析33-41
- 一、实质标准说33-35
- (一) 实质标准说的基本主张及其理论基础33-34
- (二) 对实质标准说的评价34-35
- 二、形式标准说35-39
- (一) 形式标准说的基本主张及其理论基础35-36
- (二) 对形式标准说的评价36-38
- (三) 修正的形式标准说38-39
- 三、内外区别说39-40
- (一) 内外区别说的基本主张及其理论基础39-40
- (二) 对内外区别说的评价40
- 本章小结40-41
- 第五章 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标准探析41-47
- 一、形式特征在股东资格认定中的推定力41
- 二、股东资格取得公因式提取——新标准的提出41-45
- (一) 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考察42-43
- (二) 股东资格的取得——以公因式为标准43-45
- 三、从股东特征检验新标准的正确性45-46
- 本章小结46-47
- 第六章 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类型化分析47-58
- 一、隐名出资类型化分析及样本选取47-48
- (一) 隐名出资的基本类型概述47
- (二) 行权式隐名出资和非行权式隐名出资47-48
- (三) 完全隐名出资和不完全隐名出资48
- 二、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具体认定48-51
- (一) 非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48-49
- (二) 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49
- (三) 完全隐名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49-50
- (四) 不完全隐名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50-51
- 三、各类型隐名出资的法律关系分析51-57
- (一) 非行权式隐名出资中的法律关系51-53
- (二) 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中的法律关系53-54
- (三) 完全隐名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中的法律关系54-56
- (四) 不完全隐名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中的法律关系56-57
- 本章小结57-58
-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王龙海;关于间接代理制度的立法思考[J];当代法学;2002年07期
2 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J];法律适用;2003年08期
3 潘晓璇;;实际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J];法律适用;2007年04期
4 周友苏;;试析股东资格认定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学;2006年12期
5 胡晓静;崔志伟;;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法律问题研究——对《公司法解释(三)》的解读[J];当代法学;2012年04期
6 李长兵;;德国商法中的权利外观责任及其借鉴[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7 杨姝玲;;隐名出资人主体资格的法律界定[J];法律适用;2012年02期
8 荣远兰;;浅析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兼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26条[J];海峡法学;2012年04期
9 董景山;;有限公司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法律地位刍议[J];理论界;2009年03期
10 李建伟;;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动模式研究——以公司受通知与认可的程序构建为中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本文关键词: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8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