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证券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9:07

  本文关键词:证券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基于这一特点,企业所有者将委托经理人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决策,这便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立场并不一致,所以各自的目标并不相同,这便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另外,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经营者所掌握的信息相比企业所有者更多,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效应的存在,形成了委托——代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出一种制度来解决这种问题,激励与监督机制便成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方法。近些年来,国外大中型企业经过探索和实践,采用股权激励机制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途径。自1990年以来,我国企业逐渐走向了向西方取经之路,开始在公司更为规范的管理中增添了股权激励的措施,同时,在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下,我国颁布了《公司法》等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使股权激励制度得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的证券公司,科技人员比重大,工作人员素质较高,人力资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证券公司竞争中,高级管理人员与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更是各家证券公司抢夺的重要资源,他们决定了证券公司企业价值和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证券公司管理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导致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员工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建立一套约束与激励制度,促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趋同,降低目标差异,促使目标一致,从而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满足股权所有者利益及经营管理者个人利益,同时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2006年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的中信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其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后的公司发展数据,并与其之前的发展数据进行了统计学的数据分析,以便分析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之后对其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产生的效益带来的影响。在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发现,中信证券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后,其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在2008年后在市场冲击对证券业的影响下,公司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还能稳步提高,更进一步说明了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后对中信证券公司在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中信证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我国证券类上市公司在完善股权激励制度方面建言献策。
【关键词】:股权激励 绩效 证券类上市公司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2.92;F832.3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绪论9-16
  • (一) 选题背景9-10
  • (二) 选题意义10
  • 1、理论意义10
  • 2、现实意义10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5
  • 1、国外文献的研究现状10-12
  • 2、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12-14
  • 3、简要评述14-15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1、研究思路15
  • 2、研究方法15-16
  • 二、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介绍16-22
  • (一) 股权激励的概念界定16-17
  • 1、激励机制16
  • 2、股权激励16-17
  • (二)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17-20
  • 1、契约理论17-19
  • 2、激励机制理论19-20
  • 3、人力资本理论20
  • (三) 股权激励的模式20-22
  • 三、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中信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现状22-26
  • (一) 中信证券公司的基本情况22-23
  • (二) 证券公司的薪酬方式23-24
  • (三) 中信证券公司的股权激励方式24-26
  • 四、中信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26-38
  • (一) 单因素方差分析法26-27
  • (二) 数据来源与说明27-29
  • (三) 中信证券各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计量分析29-35
  • 1、盈利能力指标29-30
  • 2、成长能力指标30-32
  • 3、营运能力指标32-33
  • 4、偿债能力指标33-35
  • (四)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35-36
  • (五) 研究的局限性36-38
  • 五、政策建议38-40
  • (一) 完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健全配套法律法规38
  • (二) 积极发展和培育经理人市场38-39
  • (三)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39
  • (四) 股权激励与薪酬挂钩,建立考核和约束监督机制39-40
  • 六、结论与展望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2 葛文雷;荆虹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3 杨慧辉;葛文雷;程安林;;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披露与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3期

4 徐大伟,蔡锐,徐鸣雷;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J];管理科学;2005年04期

5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6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年02期

7 曹建安;聂磊;李珊;;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实证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3年01期

8 孙建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J];征信;2013年08期

9 孙之涵;张晨光;;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师;2012年22期

10 何凡;;经营者股权激励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慧辉;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经理股权激励合约的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证券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86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