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
发布时间:2017-05-31 12:00
本文关键词:论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股东来说,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是保护其股权比例不被稀释的重要权利。相比域外国家对其成熟的研究与运用,我国法学界的研究较少,立法也比较简单,《公司法》仅有第35条和第133条第4款对此进行了规定。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务等两个角度对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进行研究。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言,主要论述了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期揭示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对股东、公司、社会公众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界定、法理基础、功能属性等角度对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进行分析。首先文章从目的要求、增资性质、优先性质、认购比例、权利属性等五个方面对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根据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与股东优先购买权在核心价值上的不同,对两者进行区别分析;最后从法理基础和功能属性上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首先文章阐述了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适用中的特殊问题,认为针对某些特殊情形下的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不适用,应由法律明确规定,以提高适用效率。同时文章还重点论述了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排除问题,发现我国《公司法》只是简单地规定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对其排除的限制性规定非常简单,对排除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更是没有加以规定,这种规定在实践中不利于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因而提出向德国立法学习的建议。第四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域外国家对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所采取的立法模式,重点选取了英、德、美、日等四国,详解了四国针对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立法沿革及立法背景,进而基于我国现状提出立法修改意见。第二节分别从立法、实务等两个角度对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现状进行研究。本节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上市公司中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特殊问题进行的研究,文章认为公司在上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应当赋予原股东一定比例的优先认购权,同时需要对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比例进行限制,这种限制需要根据上市公司在行业状况、经营业绩、股权架构等方面的具体状况加以规定。针对定向增发的情况,文章认为定向增发主要是基于特殊的目的,或技术、或设备、或人才,所以股东不应享有新股优先认购权。另外本节还通过对司法判决案例的辨析,从增资决议的有效性、行使期限、除斥期间等角度详解了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第五部分,本文提炼了我国立法模式、救济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立法缺陷,并且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完善建议,文章在总结国外宝贵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通过请求停止发行新股、请求侵权人赔偿、提起撤销或无效之诉、责令恶意认购人转让股份等多种途径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用以对上文各种论述进行精炼化的总结。
【关键词】: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 比例性利益 稀释 立法模式 救济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 论文选题背景9
- (二)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9-10
- 1. 研究目的9-10
- 2. 研究意义10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国内外研究评述10-12
- 1. 研究方法10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10-12
- 一、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理论概述12-20
- (一)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含义的界定12-16
- 1. 股东新股认购权的概念12-15
- 2.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与股东优先购买权比较分析15-16
- (二)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法理基础16-18
- 1. 比例性利益说16
- 2. 保护股东地位说16-17
- 3. 公积金比例说17
- 4. 股东平等原则说17-18
- (三)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功能属性分析18-20
- 1. 保护股东的比例性利益18
- 2.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18-19
- 3. 规范公司治理19
- 4. 提高公司融资效率19-20
- 二、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适用中的特殊问题及其排除20-26
- (一) 股东新股优先认股权不适用之特殊主体分析20-22
- 1. 可转换债券持有人之优先认购权20
- 2. 公司本身持有的股份20-21
- 3. 股权质押后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21
- 4. 不同性质股票之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21-22
- (二)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不适用之特殊客体分析22-24
- 1. 为取得非货币资产而发行的新股22-23
- 2. 为取得特定劳务而发行的新股23
- 3. 为吸收合并而发行的新股23-24
- (三)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排除24-26
- 三、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比较分析26-35
- (一) 域外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立法体例26-29
- 1. 法定主义立法模式26-27
- 2. 任意主义立法模式27-29
- (二)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制度分析29-35
- 1.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立法现状29-31
- 2. 上市公司中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特殊问题31-32
- 3. 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的实务分析32-35
- 四、我国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建议35-41
- (一) 立法模式缺陷及其完善35
- (二) 救济方式缺陷及其完善35-38
- 1. 请求停止发行新股36
- 2. 请求侵权人进行赔偿36-37
- 3. 提起撤销之诉或无效之诉37
- 4. 责令恶意认购人转让股份37-38
- (三) 其他内容缺陷及其完善38-41
- 1. 特殊增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38
- 2. 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转让制度缺陷及其完善38-39
- 3. 资本多数决制度缺陷及其完善39
- 4. 董事责任制度缺陷及其完善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秋然;;浅析有限责任公司新股发行优先认购权[J];经营管理者;2014年25期
2 朱学鹏;;优先认购权制度的功能定位和比较法研究[J];商;2014年01期
3 刘丽苹;董慧凝;;论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行使及救济[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何抒;杨心忠;;股东对公司新增出资份额不享有优先认购权[J];人民司法;2011年12期
5 陈文蓉;;大股东利益侵占与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0期
6 费煊;;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王东光;;论新股优先认购权及其排除[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王彦明;;公司增资中股东新股认购权排除制度研究——以德国股份法为研究视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吴德成;苟丹;;论优先认股权的独立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10 傅穹;孙秋枫;;新股优先认购权规则[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雨萌;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王海晶;股东劳务出资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股东新股优先认购权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40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