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破解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06:18

  本文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破解路径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司僵局问题在以人合性为主要存在基础的有限责任公司中显得十分常见和棘手,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能为困于公司僵局的股东提供一条退出公司的足够和平且效率的路径,司法解散制度作为破解公司僵局的正式路径是目前有限公司股东运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但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司法解散制度在实际运用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法条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规定得较为原则,缺少统一的标准,法院作出解散或不解散的判决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存在用“司法判断”代替“商业判断”的现象,导致了“误判”的结果;另一方面,从司法解散制度在解决公司僵局问题的实际作用来看,实证研究的结果反映出长期以来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对该制度的误读,其实司法解散制度对破解公司僵局的作用十分有限,绝大多数被判决解散的公司最终并没有实际解散,而仍在继续经营中。因此重新审视司法解散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对于运用该制度的尺度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虽然谨慎适用司法解散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这种过分的保守主义倾向往往会掩盖股东之间的真正诉求和矛盾。事实上,司法解散制度对公司的破坏性作用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巨大,公司是否真正走向解散最终取决于股东自身的商业安排,而非判决的结果。因此,该制度的真正价值在于为陷于公司僵局之中而不愿意继续维持不和谐的股东关系的股东提供一条退出公司的途径,同时平衡不愿意公司解散的另一方股东的利益,使其能通过某种制度的保障收购退出股东的股权,使得公司继续发挥存续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对是否有其他司法解散制度的替代性救济措施做一探究,既能保证股东顺利退出公司,又能从源头上遏制恶意诉讼股东从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发达国家解决公司僵局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条新思路:强制股权收购制度作为司法解散制度的替代性救济措施,对其有条件地借鉴和移植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以更和平和高效的方式破解公司僵局。在收购主体方面,笔者认为起诉股东既可以作为被收购方,也可以要求作为收购方,以公司作为收购方具有现实必要性,但在我国现行《公司法》下仍不具有可操作性,随着资本维持原则的缓和,将公司作为收购方是该制度的发展方向;在收购价格方面,笔者认为应尊重双方当事人对收购价格的确定。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则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采用“公开竞价”的方式确定价格,这种选择一旦作出不可撤销。若双方无法就上述选择达成何意,则由法院指定一家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在适用条件方面,笔者试图构建的强制股权收购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意愿继续经营公司的股东可以强制收购无意愿继续经营公司的股东的全部股权,被收购股东不得拒绝该等收购;第二,对公司僵局的形成无过错的股东可以强制收购有过错股东的股权。在与现行司法解散制度的衔接方面,笔者考虑将其作为司法解散制度适用条件之一“其他途径”中必经的前置性程序。从处理公司僵局问题的最终目标考虑,并站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反思,法院在适用司法解散制度时,重点不应在于决定是否应当作出解散或者不解散的判决,而应该着力于探索一条破解公司僵局的替代性救济措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法院的主观能动性。而强制股权收购制度则是解决公司僵局问题、平衡各方当事人利益的一项值得借鉴的制度。为此,本文分四章展开分析和讨论:第一章笔者首先对公司僵局的概念进行了厘清,为下文讨论破解问题奠定了基础。考虑到本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破解公司僵局,因此有必要研究公司僵局的成因,从根本入手寻求破解僵局的方法。正因为现有手段无法较好地解决公司僵局问题,因此本文的讨论也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第二章笔者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以来585起司法解散诉讼的类型化分析,试图探讨该制度在解决公司僵局问题上的实际作用是否符合制度设立的初衷。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对该制度过于严谨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该制度本身的一种误读。第三章笔者正式提出强制股权收购制度,通过对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构建强制股权收购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进行分析,为该制度的建立寻求合理性基础。同时,笔者试图运用强制股权收购制度解决第二章中提出的司法解散制度面临的问题,发现强制股权置换制度的制度特点能更好地弥补上述缺陷,具有优越性。另外,笔者还进行了比较法研究,对美国和德国已较为成熟的强制股权收购制度加以阐述。第四章笔者对强制股权收购制度进行了制度层面的研究和设计,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在借鉴发达国家司法强制股权收购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该制度从适用条件、收购主体、收购价格等方面进行设计,最后提出将强制股权收购制度作为司法解散制度强制性前置程序之一的设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最后得出结论:法院在处理僵局问题时不应局限于判决本身,而应当更加积极探索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应在本土化的前提下构建强制股权收购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僵局的破解。
【关键词】:公司僵局 强制股权收购 司法解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导论10-19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0-11
  • 二、问题的提出11
  • 三、研究方法11-12
  • 四、文献综述12-17
  • 五、结构安排17-19
  • 第一章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破解路径现状分析19-25
  • 第一节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界定及成因19-21
  • 一、公司僵局的界定19-20
  • 二、公司僵局的成因20-21
  • 第二节 现有破解公司僵局的制度设计及反思21-24
  • 一、股东股权转让21-22
  • 二、异议股东回购22-23
  • 三、司法解散23-24
  •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司法解散制度运用实证研究25-40
  • 第一节 司法解散制度运用效果分析25-30
  • 一、法院对裁判解散公司的态度25-26
  • 二、判决不解散公司的后续发展状况26-28
  • 三、判决解散的公司的后续发展情况28-30
  • 第二节 司法解散制度适用条件探究30-39
  • 一、对“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判断30-34
  • 二、对“通过其他途径无法解决”的判断34-35
  • 三、恶意股东解散僵局公司权利的限制35-39
  •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破解僵局的另一种选择:强制股权收购40-50
  • 第一节 强制股权收购作为破解公司僵局路径的必要性分析40-42
  • 第二节 强制股权收购作为破解公司僵局路径的可行性分析42-44
  • 第三节 强制股权收购制度破解僵局的优越性44-46
  • 一、尽可能让“盈利公司”存续44-45
  • 二、发挥法院在寻求“其他途径”上的主动性45
  • 三、防范恶意诉讼45-46
  • 第四节 比较法探究46-49
  • 一、美国46-47
  • 二、德国47-49
  •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我国强制股权收购制度的制度设计50-57
  • 第一节 强制股权收购主体的确定50-51
  • 第二节 强制股权收购股权价格的确定51-52
  • 第三节 强制股权收购适用的分类讨论52-54
  • 第四节 强制股权收购与司法解散制度的衔接54-55
  • 本章小结55-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9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2-93
  • 后记93-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庆康;;论作为公司强制解散替代路径的股权强制收购——从林某诉凯莱公司、戴某等公司解散纠纷案谈起[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蒋大兴;;“好公司”为什么要判决解散——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评析[J];北大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3 李丹宁;;论强制股权收购制度与公司僵局的破解[J];特区经济;2008年10期

4 刘毅;;司法解散公司诉讼之规则补遗与再论证 以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为视角[J];法律适用;2008年Z1期

5 范黎红;;有限责任公司司法裁判解散的困惑及法理思考[J];法学;2007年04期

6 万国华;原俊婧;;论破解公司僵局之路径选择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兼论新《公司法》第75条和第183条之公司治理解读[J];河北法学;2007年04期

7 刘宗根;蔡江英;;对公司司法解散清算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律适用;2007年02期

8 何鸣;刘炳荣;;解散公司诉讼的几点思考[J];人民司法;2007年03期

9 李曙光;;新《公司法》中破解“公司僵局”制度安排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梁上上;;公司僵局案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新旧公司法对公司僵局的规范为中心展开[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旭东;;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党凯;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司法介入[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刁骅;强制股权转让破解有限公司僵局[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高峰;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强制收购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破解路径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411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