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现行收购防御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13:20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现行收购防御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收购与反收购行为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伴随着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整个过程,而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是一个重要课题。不言而喻,在收购市场中常常会伴随着反收购这一重要的法律行为,而在反收购中常常包含多种深层次的利益冲突,需要法律加以协调,从而国家也会从一个整体的高度从反垄断或整个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司法介入等方式用法律来规制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从而减轻反收购的一些弊病。 我国证券市场从1989年第一次试点运行开始,建立已经超过二十年。较大的收购与反收购案例已经出现了十数起。在中国,收购防御措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但即使至今,我国的收购防御法律体系依然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基本要求。证券市场及公司制度实践的落后现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然而立法滞后却成为了拖后反收购实践的最根本原因。总的来说,中国的证券市场及公司治理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股权分置改革、新《公司法》、《证券法》的实施,都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特征,收购措施的现代化也得以通过法律的规范确定下来,恶意收购大量出现的土壤已经具备,相较之,作为防守策略的反收购措施实施环境并无大的改善,即使上市公司纷纷修改公司章程添加收购防御条款,也没有真正得到现有中国法的明确认可,其实践中的实际效果让人非常怀疑。 收购与反收购并非完全相互斗争的制度设置,而是同属于并购制度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是收购机制的高度发达,而全面抑制收购措施的发展成熟,最终只会导致整个并购制度的畸形发展,从而毁坏并购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下资源调配、优胜劣汰的重要作用,使之完全成为投机获利的工具。单方面完整的法律规范不能真正在并购市场实现法制化的效果,当公司恶意收购行为大量出现,必然需要有效的、合法的反收购手段对那些优秀的、效率的目标公司进行支援,从全球市场看,反收购法律的完善,更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保障。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重大的跨国并购事件时有耳闻,由于本土缺少反收购实践,因而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如何适应他国规范,尽量规避因法律冲突而带来的并购成本上升,也成为研究反收购措施的题中之义。 基于以上的写作思路及论文价值取向,本人多次修改论文架构,将最终稿定位以下五个部分,并依照作者论据、论点的阐述思路和各部分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以下框架: 第一部分为导论及第一章内容,简要介绍“收购防御”包含背景、涵义及理解、研究情况等基础内容,其间主要以现有的研究材料为基础,对“收购防御”法理基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为后续的论文写作提供基础资料方面的支撑。在整个反收购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由此,决定着各个利益主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主张,围绕着同一块蛋糕而展开的激烈争夺和博弈是不能避免的,利益如何加以协调,这给法律制度的创设留下了一个难题。这归根结底是反收购价值取舍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各方利益出发点不同,这就需要一个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部分则详细列举本人收集到的、我国已有的收购防御案例及正在运行的收购防御措施。国内关于收购防御的法律理论研究开始已久,在引进及介绍收购防御措施及其基本原则方面已有较为详尽的文献可供学习参考,因此本文未将写作重点放在重复的理论阐述及制度建议方面,而是尽可能地收集当前中国已有的反收购实践信息及收购防御措施实际现状,极力描述实务界在此问题上的已有及新近的发展。我国目前在“收购防御”这一领域,不论从立法进展还是从经济实践等诸多方面来看,都是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平均水平的。现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已经超越现实的经济生活,本人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深度必然不够,不足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高度。因此,这一部分将通过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的办法,与学界已有的理论研究相接轨,回避空泛的纯理论阐述可能引起的弊端,形成可信可靠的事实材料及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笔者将对汇总国内关于收购防御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在内的法律对收购防御措施的规范,并就《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与收购防御密切相关的条款进行详细解读,分析我国在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范上的发展进程。 第四部分,笔者在查阅相关论文及国外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法律界学者在研究收购与反收购问题时,往往将制度改进的焦点过多地集中于法制建设角度,要求立法支持反收购行为或是立法明确禁止某些反收购措施的言论都不鲜见,然而往往忽略了应该由谁去监管现行法律缝隙中的这些反收购行为:是美国模式的法院监管还是英国模式的自律组织监管?反收购行为及其具体措施往往是跟着市场发展而不断演变、创新的,仅仅想通过追求法制健全来限制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市场行为,不正像夸父逐日吗?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满足市场要求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则以公正、效率的办法解决并购纠纷,其重要性不亚于法制健全。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另起一章,浅析了国外主要的收购防御监管制度,将关注重点放到收购防御的监管模式问题上,介绍并比较分析美国的法院监管模式和英国的自律组织监管模式,最后在中国现有的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就收购防御监管模式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收购防御 上市公司 收购防御条款 收购防御监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291.91;D922.28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1. 导论11-17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3
- 1.2 收购防御理论研究现状13-15
-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15-17
- 2. 收购防御概念界定及价值取向17-26
- 2.1 收购、反收购、收购防御相关概念的界定17-21
- 2.1.1 收购的基本概念17-19
- 2.1.2 反收购、收购防御的基本概念19-21
- 2.2 收购防御的价值取向21-26
- 2.2.1 收购防御价值的理论发展21-23
- 2.2.2 我国收购防御的价值取向选择23-26
- 3.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及其法律规制26-42
- 3.1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实践26-37
- 3.1.1 上市公司收购防御实践的历史考察26-28
- 3.1.2 上市公司章程中的“收购防御条款”考察28-35
- 3.1.3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中的收购防御措施考察35-37
- 3.2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范现状37-42
- 3.2.1 “收购防御”在《证券法》与《公司法》中的依据38-40
- 3.2.2 “收购防御”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的依据40-42
- 4. 上市公司收购防御的监管模式42-51
- 4.1 两种主要的收购防御监管模式42-45
- 4.1.1 自律组织监管模式42-43
- 4.1.2 法院监管模式43-44
- 4.1.3 两种主流监管模式的对比44-45
- 4.2 我国收购与收购防御的监管模式选择45-51
- 4.2.1 强化收购防御主要监管者:证监会46-47
- 4.2.2 建立收购防御咨询机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47-48
- 4.2.3 完善收购防御纠纷的司法审查机制:法院48-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后记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俊;;反收购决策权法律制度研究[J];研究生法学;2006年04期
2 李晓宁;;浅议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法律规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3期
3 傅穹;陈林;;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规则变迁[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4 陈建清;;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刍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李晓菁;郑瑞琨;;上市公司反收购及法律风险防范[J];法人杂志;2006年04期
6 朱谦;论公开要约收购与中小股东利益之保护[J];法学;2003年08期
7 颜健;陈银华;;恶意反收购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年24期
8 崔嘉欣;;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立法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9 陈治;;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评介与重构[J];改革与战略;2006年12期
10 唐有瑜 ,樊川;美国企业的反收购策略[J];经营管理者;199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现行收购防御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41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