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论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

发布时间:2017-07-30 10:01

  本文关键词:论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


  更多相关文章: 股东派生诉讼 有限责任公司 前置程序 原告 诉讼和解


【摘要】:股东派生诉讼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有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浪潮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它在维护公司和股东的权益,威慑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控制股东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现行《公司法》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规定较为概括和模糊,有许多细节问题尚未明晰,不仅难以涵盖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可操作性较弱,还存在规定矛盾、互相冲突的现象。学界与实务界对此各抒已见,各种研究论著汗牛充栋,逐渐加深了对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认识,而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化,深入化。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的适用存在不相契合之处,使得效用大打折扣。这在国外并非是一个新话题,但是目前我国学界与实务界,对于股东派生诉讼的研究多集中于股份有限公司,对此问题并未作系统性的研究,多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概述。事实上,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的适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理论意义,而且在司法实践中,案件多发生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这表明完善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基于此,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搜集资料、整理分析,与导师和同学多番沟通交流,最终将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笔者从四个方面入手,系统阐述了自己对于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适用的构想。除导言外,正文部分共分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对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适用的情况作法理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三、四章分别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原告资格与和解程序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第一章是对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情况作法理分析,本章共有三节内容,论述股东派生诉讼的价值取向、考察域外的立法经验、分析有限责任公司适用股东派生诉讼时存在的缺陷。股东派生诉讼是一个包含众多具体规则,并且还在继续丰富完善的诉讼制度。如果单独完善某一部分的规则,可能会导致规则间的冲突。笔者认为应当先明确股东派生诉讼的本质内容,即这项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把握住股东派生诉讼的本质内容,不仅能在设计、完善具体规则时有明确目标,还能统筹各部分具体规则,优化制度整体,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将第一章作为自己的立论根基,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难以发挥效用?”这个问题。股东派生诉讼的价值取向一般呈现为两种功能:完善公司治理,解决内部纠纷的争议解决机制;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救济机制。其本质目标是维护公司权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小股东权益都是这个本质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构想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具体规则时,应当以维护公司权益作为出发点。笔者重点分析了有限责任公司适用股东派生诉讼存在的缺陷,分别是: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动机不足、经验不足与激励不足。股东之所以提起派生诉讼的动机不足,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少,信任度高,而且中国有畏讼的传统,除非别无退路,一般很少提起诉讼。此外,有限责任公司较为封闭的交易环境,使得股东缺乏救济路径,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股东派生诉讼的适用。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经验不足,是因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趋于一致,公司利益容易与个人利益相混同。在此情况下,一方面股东缺少专业的法律知识,很难区分股东直接诉讼与股东派生诉讼;另一方面股东可能会明知故犯,为了利益而滥用派生诉讼。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激励不足,是因为现有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于原告股东没有提供充足的补偿,而且对于实施违法行为的股东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客观上并没有发挥出来股东派生诉讼的威慑和补偿功能。英国、美国与德国的立法实践生动证明了股东派生诉讼的作用发挥受到公司类型与公司治理环境的制约。各国都倾向于减少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适用的障碍,降低适用的门槛,这对于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的发展而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二章论述了笔者对于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在有限责任公司中适用的构想。本章共有二节内容。首先从前置程序的被请求人与例外情形两个角度,阐述了有限责任公司适用前置程序存在的问题,表明现行《公司法》的规定难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学界对此的观点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比如逐步增加前置程序的例外情形。其次,对前置程序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作法理分析。笔者认为前置程序的立法目的应当是确认公司是否行使诉权,而不是防止滥诉。基于此,对于前置程序的设计不应过严,否则不仅违背了我国《公司法》鼓励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立法初衷,还设置了股东派生诉讼的提起障碍。同时,需要重视前置程序被请求人的公正性,防止前置程序成为实施违法行为的股东的庇护伞。第三章是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进行分析,本章共有三节内容。首先对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股东进行分析。确认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首先需要对原告的股东资格进行确认。建议在《公司法》的基础上考察原告股东的出资情况及其他股东的意见,以证明其提起诉讼的公正性。其次,对一些股东作为派生诉讼原告的例外情形进行分析,表明有限责任公司中,并非任一股东都有权提起派生诉讼。再次,明确原告股东必须能够代表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第四章论述了有限责任公司应当适用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而这也是学界的共识。本章共有两节内容。首先,论证有限责任公司中需要适用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和解制度减轻或消除了股东派生诉讼的潜在危害,利于维护公司的内部稳定。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紧密的关系及股东对公司的认同感,使得原告股东与被告秘密和解的可能性很小。一般是律师为了减小风险而推动诉讼和解,但是我国实行纠问制的审判方式,法官占据诉讼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对于股东派生诉讼和解的审查,客观上也减小了秘密和解的可能性。其次,重点分析了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主要是关于原告股东进行诉讼和解的争议、和解协议效力对世性的争议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行使异议权的争议。通过对争议的分析,笔者认为有限责任公司适用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时,需要重视公司和原告外其他无利害关系的股东的意见,注意利益的平衡,尽可能的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结语部分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结论。股东派生诉讼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适用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命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构建制度时需要注意具体规则的完善及衔接配合,而这需要我国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股东派生诉讼 有限责任公司 前置程序 原告 诉讼和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1
  • 导言11-19
  • 一、问题的提出11-13
  •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13-14
  • 三、文献综述14-18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18-19
  • 第一章 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适用的概述19-29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功能的考察分析19-21
  • 一、维护公司权益的权力制约机制19-20
  • 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救济机制20-21
  • 第二节 域外立法经验的考察分析21-24
  • 一、英国立法分析21-22
  • 二、美国立法分析22-23
  • 三、德国立法分析23-24
  • 第三节 有限责任公司适用股东派生诉讼的不足分析24-28
  • 一、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动机不足24-26
  • 二、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经验不足26-27
  • 三、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激励不足27-28
  • 第四节 本章小结28-29
  • 第二章 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适用考察29-38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存在的缺陷29-34
  • 一、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被请求人存在的缺陷29-30
  • 二、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例外情形存在的缺陷30-32
  • 三、关于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缺陷之评析32-34
  •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法理分析34-36
  • 一、股东派生诉讼前置程序的立法目的考察34-35
  • 二、国内外立法经验概述35-36
  • 第三节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的适用考察38-44
  • 第一节 股东作为派生诉讼原告的法理分析38-39
  • 第二节 股东作为派生诉讼原告的例外情形39-41
  • 第三节 原告股东必须能够代表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41-44
  • 第四章 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和解的适用考察44-52
  • 第一节 有限责任公司需要适用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44-47
  • 一、股东派生诉讼和解适用的必要性分析44-45
  • 二、股东派生诉讼和解适用的可行性分析45-47
  •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派生诉讼和解的争议问题47-52
  • 一、关于原告股东进行诉讼和解的争议47-48
  • 二、关于和解协议效力对世性的争议48-50
  • 三、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行使异议权的争议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58
  • 后记58-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永周;;论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窦蔚;;有限公司股权转让与人合性维持[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3 黄海;;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反思[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李清池;;公司清算义务人民事责任辨析——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9号[J];北大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5 窦义;;公司章程与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法律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6 蔡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法律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3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霖;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条件认定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俞欣妙;论公司资本多数决[D];宁波大学;2010年

3 陈燕;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赖锦盛;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中的法律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翟宝红;论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其法律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徐贵勇;有限责任公司两合性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张红刚;股权转让中的股东资格确认[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郭海燕;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邢昊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要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刘林霞;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3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593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