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司法中的证据法规范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公司法中的证据法规范
【摘要】:公司法虽然是实体法之一,但是,由于其可以作为裁判的大前提,所以其中必然包含着若干证据法的规范。就中国公司法而言,其证据法规范明显地包含这些方面:对书证的规定;对立法拟制与推定的规定;关于证明责任的规定;关于证明对象的规定。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证据法 公司法 证据法渊源
【分类号】:D922.291.91
【正文快照】: 证据法是规制证明活动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就其成文化表达而言,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独立法典式;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包含于诉讼法典之内。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公司法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证据法规范,它们亦构成证据法的成文法渊源之一。这些证据法规范,也存在明示与隐现两种类型。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宁;钟秋;;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房产估价报告有效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顾双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发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3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廖根为;;论电子邮件证据证明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张刚;王成军;;关于构建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8 成协中;;中国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模式与规则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越;;与充分公开有关的实验证据问题的探讨[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颜维震;曹丰;黄幸;;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4 潘峰;;论刑讯逼供的遏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宏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以行政诉讼视角的法律分析[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于宁杰;;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研究[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8 奚玮;;自认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9 何丽新;付超伟;康南;陈悦;朱明;;无单放货实务问题研究——国内各级法院153个无单放货案件之分析[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立鹏;;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许俊强;目的港受领迟延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锋;刑事立案监督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任学忠;论控制股东滥用权利之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士东;论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贾立丽;我国刑事诉讼“情况说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生;让证据有法可依[J];中国律师;2000年05期
2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3 宋石;试谈“偷拍偷录”视听证据的认定[J];河北法学;2002年04期
4 闵春雷;证据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5 刁金梅;圈点“证据交换”[J];中国律师;2003年11期
6 姜丽华;证据论证与定罪[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尹丽华;论我国证据法的立法模式[J];求是学刊;2004年05期
8 史志宏;证据内涵与外延之重新界定[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牟爱华;证据与证据材料——后现代视角的法理解释[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曾友祥;论刑事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兼评米尔建·R·达马斯卡的《漂移的证据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祥全;;论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四重证据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方茂龙;叶发旺;黄树桃;屈云燕;张川;孟苗苗;;复杂性过程的序列证据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5 武树辰;;无效宣告案件中利用悬赏征集使用公开证据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程晓燕;;论瑕疵证据之转化[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8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张小燕;美国证据法上的最小相关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亚捷 周 瑾;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审查与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8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9 曹三明;“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孙连京;民事诉讼中的科技证据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孟天舒;由新证据引发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峰;网络证据基本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贵扬;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6 徐振杰;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价值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贺韬;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杨嘉蕊;论侦查中刑事再生证据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张凌鹰;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法理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施燕华;论刑事诉讼中瑕疵证据的转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3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59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