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董事信义义务重塑

发布时间:2017-08-10 19:03

  本文关键词:董事信义义务重塑


  更多相关文章: 信义义务 非理性决策 诚信义务 行为经济学解释


【摘要】:对信义义务的内涵和外延的架构是现代商业文明的成果。在广义上,信义义务是指施信人基于对受信人的信任,将其自身事务委托于受信人管理、处分,而由受信人对施信人承担管理事务的忠诚义务和注意义务。在公司制度构建中,由于董事与公司及其股东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隔阂,因此将信义义务引入公司治理中是一项有益的创设。由此,在公司层面就以信义义务为链接枢纽,形成了公司本身、股东和董事三位一体的层级构造。这一法律人创设的公司核心治理体系为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经济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持久而有效的典范。 然而,事无百世不移之理。这一治理制度在有效运行数十年后,已开始出现适用危机。尤其以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为最有力之明证。此次金融危机之爆发,实则是公司董事失信于人的后果。在以证券化为导火索的危局中,金融机构的董事早已不再对公司负担忠诚义务;在商业判断原则的强势保护下,注意义务似乎俨然沦为了空洞的口号。 此外,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资本构成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股权投资者已经不再是公司唯一或者主要的资本投入者。在很多情况下,股权资本已经让位于债权资本或人力资本,尤其是在以借贷资本为核心资产的金融市场,金融从业主体如银行、信托机构、基金公司等均是以债权资本为公司事业的基础。因此,变化了的公司资本组合需要变化了的制度供给。换言之,债权资本的持有人,即债权人显然也很有动机参与公司治理。尤其当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等危机时,债权人的风险相较于普通股东更大。这是因为,危机公司的公司资产可能已经仅限于债权人资产,债权人成为了公司真正的剩余索取权人。 更重要的是,现代公司法合同理论认为,公司是众多公司事业参与群体以合同为纽带而组合成的合同束。在这一集约合同中,每一不同的主体都享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显然,公司不能简单的被归为股东之投资工具。在公司合同主义者眼中,公司理所应当是一个所有具有参与利益的多主体的广义契约网络。无独有偶,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恰如其分的响应了这一公司定义的“新式思维”。 非但如此,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宏大视界下,以经济学视角看待公司治理已经不再新鲜而另类。作为经济学重要发展分支的行为经济学以其心理学和经济学融合分析范式而闻名已久。晚近以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并非是理性的经济人,人应当是而且只是现实人。作为非纯粹理性的现实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势必不完全以利益最大化和理性思维为基础。基于此,,对董事的经营决策行为的判断不能继续困囿于一厢情愿的经济人的假设。事实上,董事徇情决策、群体思维、偏好利差等非理性因子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左右着董事决策的效用。 因此,在金融创新、公司治理现代化需求以及董事非理性决策的三重压力下,传统信义义务的制度结构已然难以自足,“变法”董事信义义务成为必然之举。在“变法图强”中,有三项举措值得考虑和借鉴:其一、扩大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范围,将债权人等利益群体纳入考虑范围;其二、细化董事注意义务,要求董事决策时考虑公司层面各方的更广泛的利益诉求;其三、引入董事诚信义务,从而填补在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之间存在的广袤空白地带,使董事非诚信的怠政、疏忽大意、非纯粹动机得到有效遏制。 对董事信义义务的重塑是基于公司治理品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也是为了满足公司法的时代适应性品格。在公司层面,一旦股东、董事、其他利益相关者均能顺畅得获得其参与利益,则公司法治的锦绣或可期待。
【关键词】:信义义务 非理性决策 诚信义务 行为经济学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0
  • 一、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二、 本文的逻辑框架14-16
  • 三、 文献综述16-19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19-20
  • 第一章 信义义务之由来与董事信义义务之卖相20-23
  • 第一节 信义义务之由来:信托制度的产生20-21
  • 第二节 把脉传统董事信义义务21-23
  • 第二章 传统董事信义义务的逻辑基础及其曲解23-27
  • 第一节 对公司为股东所有理念的挑战23-25
  • 第二节 公司利益即为股东利益之误解25-26
  • 第三节 实体经济造成董事信义义务功德圆满的错觉26-27
  • 第三章 金融创新对董事信义义务造成冲击27-32
  • 第一节 股东“离心”:差异股东成为公司治理的“搅局者”27-28
  • 第二节 权益重整:公司资本构成的“新秩序”28-29
  • 第三节 监守自盗:董事权利义务的失衡29-32
  • 第四章 董事行为的非理性假设—从“经济人”到“现实人”32-43
  • 第一节 董事行为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学解释33-37
  • 一、 董事印象和态度的形成和变化33-34
  • 二、 董事群体思维34-36
  • 三、 董事决策的直觉与理性博弈36-37
  • 第二节 董事行为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解释37-43
  • 一、 董事决策之参照依赖37-38
  • 二、 锚定心理对决策认知的左右38-39
  • 三、 框架效应下的董事“失独”现象39-40
  • 四、 受“前景”蒙蔽的董事40-41
  • 五、 董事的隐含策略——互惠利他41-43
  • 第五章 “变法”董事信义义务:外延拓展与结构重建43-57
  • 第一节 扩大董事信义义务受益人范围43-47
  • 一、 一般债权44-45
  • 二、 未来债权45-47
  • 第二节 扩大注意义务的“势力范围”47-51
  • 一、 注意义务之本相47-49
  • 二、 注意义务的窘境以及完善思路——以债权人为例49-51
  • (一)建立公司债债权人会议制度,审查董事重大经营决策49-50
  • (二)要求董事对不当决策的后果向债权人承担个人责任50-51
  • 第三节 引入诚信义务,使信义义务如虎添翼51-57
  • 一、 问责缝隙:在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之间51-52
  • 二、 非理性决策:难言信义义务52-53
  • 三、 填补空隙:第三条道路的选择——董事诚信义务53-57
  • (一)诚信义务的基本内涵54-55
  • (二)来自美国的诚信立法经验55-57
  • 第六章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3-64
  • 后记64-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自力;;美国公司董事诚信义务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2期

2 周天舒;;董事诚信义务的构建——英国公司法的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隋平;;公司治理的行为经济学维度[J];武陵学刊;2010年04期

4 肖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行为经济学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5 吴志攀;“老乡社会”与法治社会[J];法学杂志;2004年04期

6 朱羿锟;彭心倩;;论董事诚信义务的法律地位[J];法学杂志;2007年04期

7 甘培忠;雷驰;;对金融创新的信义义务法律规制[J];法学;2009年10期

8 刘志远;刘青;;集体决策能抑制恶性增资吗——一个基于前景理论的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4期

9 沈四宝;商事信托制度的现代发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朱圆;;论美国公司法中董事对债权人的信义义务[J];法学;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652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652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