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旨义分析
本文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旨义分析 出处:《法制与社会》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劳动合同法自施行以来,争议颇多。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关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总体上看是一部符合潮流的立法。但在现实发展阶段下,其实施效果到底如何,有没有符合当下中国劳工利益保护的基本需要,是不是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否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制环境,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问题上,观点各异。本文基于《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劳资关系主体多元性,并以此切入点对以上宏观目标予以分解。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一、立法初衷分析企业内部劳动规章与重大事项的决定一般属于企业自治范畴,它是企业自身自主经营权的体现,是使市场经济达到最好效果的最有效方式。企业制定符合企业规模、经营性质、市场供求的劳动规章制度是必须的,它在减少各利益主体利益冲突的基础上达成雇主、劳动者、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成平;;劳资关系法律规范的历史演变与改革论争——历史与理论的宏观分析[J];时代法学;2011年04期
2 吴春光;;浅析我国劳资冲突现状及其应对技巧[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3 ;四川:以地方立法为契机 全力推进合同监管工作[J];工商行政管理;2011年15期
4 冯同庆;;化解劳动社会问题的社会化方式[J];中国改革;2010年07期
5 吕恒宇;;成都市部分民、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6 ;信息超市[J];工友;2011年06期
7 ;导言[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8 吴远富;;越南企业劳资关系状况及工会法的修改[J];河北法学;2011年08期
9 蓝寿荣;;劳资和谐与政府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7期
10 丁建安;;劳工集体维权机制探析[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海青;;化解劳资纠纷怎样“出牌”[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姜俊禄;;依法治国与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完善劳动(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李川;;集体合同制度法律问题研究[A];深化企业改革的法律问题[C];2000年
7 肖泽晟;;公用事业领域离散性弱势群体权益之保障——以公交IC卡使用者为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潘旦;;金融危机背景下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瑞 兆宇 宜福;首批五大“霸王”合同将不再“称霸”[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同格式条款监督条例[N];新疆日报(汉);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兴武 本报通讯员 夏文浩 王亚明;在创新中构建和谐劳资关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孙青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社局;浅谈如何促进企业劳资关系和谐[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罗斌;劳资关系和谐需要法律支撑[N];南方日报;2007年
6 白莹;60年劳动关系的变迁[N];天津日报;2009年
7 刘克梅;劳资关系是一种“镜面效应”[N];工人日报;2007年
8 记者 杨文平;我市对八大类霸王合同“双规”[N];长江日报;2007年
9 ;南京市合同格式条款监督办法[N];南京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胡江南邋通讯员 张镝;“封杀”所有“霸王合同”[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清旺;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衡平——以民事权利保障为中心[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肖蓓;企业并购中劳动者劳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卫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陶海英;论劳资关系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秦雯;罢工权立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丽文;罢工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邱虹;职工参与制质疑[D];吉林大学;2007年
6 邓齐滨;哈尔滨解放区劳动法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刘书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张怀文;论我国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角色定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小燕;中国非公企业劳资关系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宋敏;企业劳资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0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320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