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预期违约之构成与救济再探讨——以默示违约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31 01:19

  本文关键词:预期违约之构成与救济再探讨——以默示违约为中心 出处:《东岳论丛》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默示违约 客观事实 救济 提前履行合同法


【摘要】: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规定之粗略为该规则的司法适用带来操作难题,如何细化其认定标准,完善其救济方式成为该制度之研究重点。通过追溯预期违约之理论渊源,比较《统一商法典》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预期违约规则之立法差异,可以看出默示违约的认定标准除债务人的行为外,还包括债务人的某些客观事实。为保障合同的履行,立法者应正视合同法中默示违约规则存在的认定标准模糊、救济方式单一的缺陷,将债务人经营状况恶化、商业信誉有严重缺陷、资不抵债等客观事实作为债务人丧失履行能力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标志,认定其构成默示违约,同时用分步骤的救济方式弥补现行法单一救济制的不足。结合司法判例,分析认为债务人拒不履行其他生效法律文书的事实本身不足以构成默示违约,法官应结合反映债务人财务状况的证据予以认定;当事人应依法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而不能随意篡改法律的原意,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提前履行合同义务"超出默示违约的救济范围。
[Abstract]: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 the legi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existence of the default rules in the contract law as a sign of the debtor ' s loss of performance or the possibility of lo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基金】:南京大学985三期“法学研究与社会变迁”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D913
【正文快照】: 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美合同法,系为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期限届至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创立的制度,其充分体现了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对平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后被《美国统一商法典》采纳并在《美国(第二次)合同法重述》中确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蕴锋;交易成本与不公平的救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陆丹;;关于有偿顺风车的法律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陈宏伟;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类型及其救济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占奇;;两大法系关于信赖利益保护历史演进之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杨圣坤;;合同法上的默示条款制度研究[J];北方法学;2010年02期

6 吴文嫔;;论第三人利益合同法律关系之形成与变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肖永平;孙玉超;;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承运人归责原则的嬗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9 李先波;;未成年人合同欺诈规制探析[J];比较法研究;2009年05期

10 吕来明;合同效力范围规则的立场选择与制度适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旭军;梁静;;行政合同司法救济类型化探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季奎明;;论次级债权的法律规制:以私法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3 李雯;;以转让方式转移拟证券化债权资产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张川华;;禁止债权转让特约效力研究——以《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第9.1.9条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5 吕来明;郝春峥;;商事合同制度适用初探——兼谈“商事通则”中商行为一般规则的建立[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6 吴清旺;;论我国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黄瑜;;格式条款的缺陷与法律规制[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资产支持证券的监管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孙超;应收账款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全雷;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李祖坤;合同无效的司法处理[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X 苓;从《鹿特丹规则》之新立法评析台湾《海商法》未来修法之方向[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王威;《鹿特丹规则》下海运履约方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郑晓哲;合同相对性原则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关系中的突破[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谢慧;法源视野中的合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晓圆;合同解除若干法律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红良;论债权让与的效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汪育玲;论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坚;旅游合同的违约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丽丹;根本违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孟志立;论过错责任在合同法中地位与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宗来;论债权让与中禁止让与特约的效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俞铖;错误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肖唯;论我国新《保险法》中的弃权和禁止反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友军;李萍;;论不可量物侵害及其救济[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2 程英卫;张永丽;;环境侵权初探[J];甘肃农业;2006年07期

3 孔国荣;吴萍;张水利;;论物权保护机制的体系构建[J];企业经济;2007年12期

4 刘辉;高升;;比较法视野下商标侵权行为的救济及例外[J];黑河学刊;2009年06期

5 张乾;;我国民事责任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3期

6 雷超;对新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刘莉;杨航征;;禁令在我国环境侵权救济中适用的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6年02期

8 曹金凤;;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宇;;民事错误制度探微[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10 徐检波;;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屹立;;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的经济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粘怡群;;浅析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梅海军;;某甲诉某乙案评析——如何认定抄袭[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屹立;邵同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颖;;我国水污染侵权民事责任之探析[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6 余蓓蓓;;论风险社会中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7 杨志利;;违约救济的效率性研究:一个综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综;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可使用的救济方式[N];中国工商报;2008年

2 郭敬波 洪学军;恋人分道扬镳,赠与财产应否返还[N];检察日报;2009年

3 李信华;浅议预期违约救济方式的 缺陷与完善[N];江苏法制报;2009年

4 李典恩;简析《商标法》的缺陷[N];甘肃法制报;2006年

5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王静;合同不适宜继续履行若干问题探讨[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本版编辑 姜颖法官 执笔 周云川法官 执笔;“空瓶子产业”的司法课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维护自己的肖像权[N];云南科技报;2007年

8 金泽俭;克服技术偏见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9 贾玉敏 郭淑玲;审理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四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蓝莉 李茂森 姚凤丹;如何理解情势变更原则[N];法治快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仁荣;论诽谤[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梦s,

本文编号:1357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357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