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法定解除后损害赔偿问题
本文关键词: 合同 法定解除 损害赔偿 出处:《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合同法定解除后的损害赔偿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多种调整方式,立法例上主要有选择主义和两立主义两种处理模式。在我国,坚持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的并存,有其合理性。对于合同法定解除后损害赔偿的范围,我国《合同法》采取了大陆法系的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的分类方法,将它界定为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我国《合同法》确立了可预见性原则,合同法定解除后的损害赔偿以补偿性为主,惩罚性为辅,故损害赔偿数额以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为上限。因违约而导致合同法定解除,解约权人得向违约方请求履行利益损害赔偿。
[Abstract]:There are many ways of adjustm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after the legal rescission of contract. In legislation,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treatment modes: selectivism and two-stand doctrine. In our country, we insist on the coexistence of contract termin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As for the scope of damages after the legal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 China's contract Law adopts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the actual loss and the available benefits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It is defined as damages for non-performance of debts. The principle of predictabil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ontract Law of China. Therefore,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is limited to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the victim. As a result of breach of contract resulting in the legal dissolution of the contract,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may apply to the breaching party for compensation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damages.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检察院;
【基金】: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法律行为基础障碍制度研究”(14SKQ10)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章惠琴;;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研究——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解读与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金强;;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企业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新探——兼评《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叶金强;;动产抵押制度:价值目标之偏离与矫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王晓林;;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范围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韩秀桃;;略论民国时期法律家群体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6 叶明;吴太轩;;医疗损害之惩罚性赔偿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7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8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胡玉浪;;劳动报酬优先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刘沛佩;;论不足额保险中代位求偿权行使的劣后性——以被保险人优先为原则的法定连带债权的构建为核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辉;;侵权法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以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4 焦晓菲;;论经营服务者的安全保障义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延昭;邵兴全;;从“入库规则”到优先权规则的转化:一个公共选择的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冯克乃;;利益均衡理论及其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刘长兴;;环境损害的概念[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振江;;论林纸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及对策[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贾翱;公司法上新股发行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鹏;论传播技术发展视野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俊峰;信托财产权能的效用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安宁;船舶抵押权立法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蓓;论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佳俊;重复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镭;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庆;预约法律制度演化探究及现有理论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丁涛;航空器跨国担保交易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韩鑫;税收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沛佩;论不足额保险下代位求偿权行使的劣后性及制度安排[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智敏;论我国现行立法下动产附合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炜;朱力;;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3 杨生文;再就业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走近北京劳务派遣企业[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4 周宝妹;;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研究[J];法学杂志;2010年02期
5 郑尚元;;不当劳务派遣及其管制[J];法学家;2008年02期
6 李晖;;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兼论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唐擺;徐莹;;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董保华;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J];中国劳动;2005年06期
9 黄昆;;合理选择劳动派遣规制事项[J];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10 刘慧勇;;劳务派遣立法若干争议问题探究[J];特区经济;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健;;台湾法上的一般法定解除事由与特别法定解除事由[J];法制与社会;2012年16期
2 郑洁洁;;合同法法定解除事由分析[J];才智;2009年32期
3 李政辉;;国际视野下的合同法定解除原因体系[J];浙江学刊;2006年02期
4 陈艳;;试探我国合同法定解除制度[J];延边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5 赵东清;;合同法定解除权[J];中国外资;2013年13期
6 张卫东;;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13期
7 丁波;;合同的法定解除来由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15期
8 董雪峰;;合同法定解除适用分析[J];经济师;2011年09期
9 张邦铺;论合同的法定解除事由——兼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J];成都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10 鲍仕梅;合同法定解除条件之比较[J];技术与市场;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邢志刚;;合同的法定解除浅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 蔺存宝;春节购物谨防低折扣陷阱[N];上海法治报;2014年
2 张文婷;人身保险投保人具法定解除权[N];上海金融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卓然;法定解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超;合同法定解除事由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3 李琼;我国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宋岢昕;论我国合同法定解除事由的完善[D];延边大学;2010年
5 丁春雷;合同法定解除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吴宗华;论合同的法定解除原因[D];苏州大学;2009年
7 刘艳丽;法定解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董亚川;合同法定解除条件规范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吴小强;合同法定解除条件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方思;我国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3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52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