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信息义务致损的民事救济——从德国法与英美法之比较展开讨论
本文选题:信息义务 + 缔约上过失 ; 参考:《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摘要】:违反信息义务可以导致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后果。德国法主要依赖扩张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途径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英美法主要依据侵权法来救济违反信息义务中的受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仿效德国法规定了缔约上过失制度,结合其他制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基本上解决了合同中违反信息义务造成损失的救济问题。但我国现行法对没有交易关系的第三人违反信息义务该如何处理,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在未来立法中是否规定不实表示这一具体侵权行为类型,取决于未来民法典中合同法部分是否保留缔约上过失制度。
[Abstract]:Breach of information obligation may lead to the consequences of civil liability of the perpetrator. German law mainly depends on expan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contract law to solve this problem. Although this approa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judicial practice, it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However, the Anglo-American law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ort law to remedy the victims of breach of information obligations. The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ulated the German law and stipulated the system of fault in the treaty.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ystem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 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ecuritie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oblem of relief for losses caused by breach of information obligations in contracts is basically solved. However, there is no clear regulation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breach of information obligation by the third party without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current law of our country. Whether or not this specific type of tort is stipulated in the future legislation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ntract law part of the future civil code retains the system of fault in contracting.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违反信息义务致损的民事救济——从德国法与英美法之比较展开讨论[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2 史浩明;缔约上过失责任探析[J];法治论丛;1994年01期
3 可欣;论缔约上过失责任[J];当代法学;1995年04期
4 林文学;缔约上过失责任几个问题的探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5 孙冠夫;再论缔约过失责任[J];当代法学;1999年S1期
6 陈英容;浅论缔约上过失责任[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7 姜燕;缔约上过失责任若干问题研究[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8 荀华,陈宽山;缔约上过失责任制度的立法完善[J];法学;1992年07期
9 余中根;;论台湾地区“民法”中的缔约上过失责任[J];台湾法研究;2008年04期
10 余怿;缔约上过失责任论纲[J];法学评论;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易凌;刘定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视角——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周友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法学博士;赠给恋人买车钱能返还吗[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韩世远;合同责任的争点与反思(上)[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徐庆余 崔兆海;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N];江苏经济报;2010年
4 徐庆余 崔兆海;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N];江苏经济报;2008年
5 中共水城县委党校 张贤菊;浅论民法中的保护责任[N];六盘水日报;2010年
6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韩世远;消费者合同与惩罚性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雪梅;民事责任体系重构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王洪亮;缔约上过失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贤成;接入服务商披露用户身份信息义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段程瀚;论契约法由近代向现代的嬗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3 田挨成;缔约上过失及其责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孙世明;缔约过失论[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孔莉;试论缔约过失责任[D];吉林大学;2008年
6 韩文君;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D];吉林大学;2009年
7 达燕;专家对第三人的责任[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朱平;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陈璇;论缔约过失责任[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慧;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77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77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