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下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之重述——从比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角度
本文选题:不安抗辩权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 参考:《法律适用》2004年11期
【摘要】:正 预期违约规则,指的是在合同一方的义务履行期尚未届满之时,发生该方有可能无法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性,法律对这种情况作出的一系列规则安排。当然,这是一个很粗糙的提法,预期违约规则的具体而精确的定义需要在各个具体的法律制度下来考察,不同的法律往往对权利义务有不同的安排。但是,全球贸易的发展对规则统一性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制度差异造成的成本正在变得不堪重负。《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的第71和72条是统一国际上预期违约规则的一种重要努力,同时这两条也是两大法系各国制度之间博弈和妥协的一种成果。与此同时,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合同法》,也在中国的合同立法史上第一次相对明确而完整的设立了预期违约规则,起草过程中几易其稿,参考各国
[Abstract]:The expected breach rule refers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a party to the contract may not be able to actually perform its contractual obligations when the period of performance of that party has not expired, and the law makes a series of rule arrangements for such a situation. Of course, this is a very rough formulation, the specific and precise definition of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rules need to be examined under each specific legal system, different laws often have different arrangements fo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rade demands the uniformity of rules more and more urgently. The costs of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re becoming unbearable. Articles 71 and 72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are an important effort to harmonize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expected breach of contract, At the same time, these two articles are also a result of game and compromise between the two legal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act Law of China, which came into effect on October 1, 1999,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contract legislation in China, has set up relatively clear and complete rules for 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3.6;D9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凯湘,聂孝红;论《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适用范围上的缺陷[J];法学杂志;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峰;浅析合同履行中的效率违约现象——兼论《合同法》之强制实际履行的责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舒宁;高丽;;简析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合同法》中相关规定的再评价[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祝来新,陈敏;违约金的理解与适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苏平;论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关中烈;论预期违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林国荣;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责任问题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2年03期
7 张莉;浅析侵害债权制度的若干问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叶知年,陈埔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温长煌,李延军;论第三人侵害债权之成立[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毛大春,黄立云;合同相对性与第三人权利——以英国1999年《合同第三人权利法》为中心的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赵廉慧;财产权的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钟志勇;论总行对海外分行存款债务之承担[D];厦门大学;2002年
4 郝磊;合同解除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陈振福;论对金融混业经营中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王福祥;破产法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林春;应收款转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蒋志明;两岸民事违约责任之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叶乃锋;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叶i吰,
本文编号:1919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91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