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有意违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4 16:07

  本文选题:有意违约 + 损害赔偿 ; 参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6期


【摘要】:有意违约是合同法中常见也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尽管有不同的标准,有意违约的界定应主要考虑主观标准和功能标准。有意违约的构成要件包括三点:违约行为、违约人的故意性、违约行为应受超越赔偿标准的制裁。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在有意违约和损害赔偿范围的问题上观点不同。实践中,普通法系认可故意违约更可能受到超越损害的赔偿的制裁。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承认过错对违约责任承担的影响,一些司法解释确肯定了恶意违约与惩罚性赔偿的关系,但仍有值得商榷和检讨的余地。
[Abstract]:Intentional breach of contract is a common and neglected concept in contract law.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criteria, the definition of intentional breach should mainly consider subjective criteria and functional criteria.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intentional breach of contract include three points: breach of contract, the intention of the defaulter, and the breach of contract should be punished beyond the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scope of intentional breach of contract and damages. In practice, the common law recognizes that intentional breach of contract is more likely to be subject to damages beyond the sanctions. The contract law of our country has not explicitly acknowledged the influence of fault on the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Som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confi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icious breach of contract and punitive damages,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discussion and review.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团体法秩序的法理逻辑”(2007JJD810158)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的解释论[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红;论私法的强行性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戚枝淬;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和法律后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孔东菊;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比较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宋汉林;略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张安毅,郑志军;信赖利益及其保护价值分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李腾宇;论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李敬从;论不真正连带债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8 罗光飞,陈伟;论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龚赛红;论医疗损害责任的竞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肖建华;正当当事人理论的现代阐释[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雪樵;;独家分销权保护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2 施玉平;;辞职权法律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单红军;赵阳;;无单放货,狼乎?兔乎?[A];中国律师2001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林鹏鸠;;中国无单放货有关法律问题研究[A];中国律师2002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姜丛华;卢方舟;;论强制缔约[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6 赵耀斌;;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若干法律问题的探讨[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何红锋;杨丽;;工程建设招投标纠纷的民事责任及可裁性分析[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徐巍;;论保险人对责任免除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2 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李晓龙;大型机电工程项目索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周晓唯;经济主体及其权利: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6 吴清旺;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衡平——以民事权利保障为中心[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李春彦;论保险法中的信息披露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刘胜题;国际银团贷款法律风险分析及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李章军;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新华;小额电子资金划拨中的消费者保护——英美法的借鉴与中国相关法制的完善[D];暨南大学;2000年

2 柯敏;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3 何应伟;信用证欺诈犯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玉清;行政追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亓述伟;论课予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尹诚;论我国违约损害赔偿法律规定的适用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徐剑锋;保险经纪人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8 刘虹;关于水路货物运输合同若干问题之探讨[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9 黄元姗;公司资本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曾坤瑜;我国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学明;惩罚性违约金的比较研究(上)[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2 王利明,姚辉;完善我国违约责任制度十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迪;;论损害赔偿的方法与范围[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2 张丽娟;王延伟;;浅谈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牟彩霞;;船舶油污事故中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J];珠江水运;2007年01期

4 刘超;;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中损害赔偿方式应注意的问题[J];华章;2011年22期

5 郑薇;;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论合理预见规则[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徐梦野;;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问题[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7期

7 文永辉;;论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理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李京生;;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几个原则[J];政治与法律;1985年02期

9 詹毅;;网络游戏外挂行为的法理分析[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裴振宇;;从《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论损害赔偿范围——兼论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文翠;;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法律经济学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苏宇;;关于环境污染民事侵权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许光玉;周崇宇;;参行政机关在海洋油污损害赔偿中的索赔主体地位[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4 张熙;李海霞;;西部农民消费者维权困境及其救济[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俞里江;房屋买卖合同解除后的房屋差价损害赔偿[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王惠玲 李璇;精神损害赔偿应纳入产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N];江苏法制报;2005年

3 曹 林;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N];甘肃法制报;2005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立新;确定赔偿责任应区分过错与无过错[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周小强邋万暄;产品责任纠纷带来间接损失也应赔偿[N];中国保险报;2008年

6 孔军;撞伤不如撞死背后的制度缺陷[N];今日信息报;2007年

7 王喜军 祖鸿鑫;入世在即 产品责任法亟待完善[N];辽宁日报;2001年

8 杨洋邋孙海杰;浅谈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异同[N];北方法制报;2007年

9 金永南;应完善用血互助保证金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开声祥;从修补因果关系角度看李某的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春平;合同违约解除的损害赔偿范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王栋;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范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有伟;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小磊;海上船舶油污生态损害赔偿范围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姚昭杰;论侵害占有的侵权责任[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铮;违约损害赔偿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吴文余;合同法定解除之损害赔偿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梅霞;我国离婚损害赔偿适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王艺霏;违约损害赔偿可预见性规则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10 王姝;商誉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探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2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2062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e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