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

发布时间:2017-10-19 10:41

  本文关键词: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 监测制度 法律责任


【摘要】:当前,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治理难度大,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瓶颈。资源环境承载力,原为衡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判据,现在已逐渐细化,并成为衡量发展与各资源要素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也是处理资源要素与人口要素关系、进行城镇化空间布局、主体功能区划的最重要的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在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土地资源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支撑限度,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能够对承载力大小变化以及开发利用行为是否超限进行监测。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有利于为科学管理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及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目前,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尽管已有相关的立法规定,但是还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等问题。要完善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必须立足现状,从基本法律体系构建出发,修改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监测主体,明晰监测对象,完善监测内容,规范监测程序,落实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 监测制度 法律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4
  • 三、研究内容14-15
  • 四、研究方法15-16
  • 第一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概述16-22
  • 第一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的概念16-18
  •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16-17
  •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的概念17-18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的意义18-22
  • 一、有利于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18-19
  • 二、有利于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提供科学管理的依据19-21
  • 三、有利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体系21-22
  • 第二章 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存在的问题22-30
  • 第一节 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22-24
  • 一、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的立法现状22-23
  • 二、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23-24
  • 第二节 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存在的问题24-30
  • 一、监测主体不明确24-25
  • 二、监测对象不明晰25-26
  • 三、监测内容不完善26-27
  • 四、监测程序不规范27-28
  • 五、追责机制不健全28-30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的思考30-41
  • 第一节 健全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立法30-33
  • 一、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立法应体现的原则30-32
  • 二、修改《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32-33
  • 三、修改《环境监测管理办法》33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的内容33-41
  • 一、明确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主体33-35
  • 二、明晰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对象35-36
  • 三、完善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内容36-38
  • 四、理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程序38
  • 五、落实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法律责任38-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雪雁;刘霜;李巍;;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3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宝鸡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J];陕西气象;1991年02期

4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吕宝;王成端;周亚红;;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罗雁文;魏晓;王良健;刘晋;刘代平;;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7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9 于美玲;姜晨光;;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10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4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忠发;闫利会;邹长慧;;喀斯特地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望谟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李红;宋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一平;张继红;梅付春;;黄淮经济区资源承载力与现代农业建设研究[A];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巍;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增岩;哈尔滨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皮婷;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宋先坤;康保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谢冲;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朱颖;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卢必慧;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雄;甘谷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罗虹;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郴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0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060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