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管失职罪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环境监管失职罪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监管失职罪 主观罪过 客观行为 司法解释 刑罚配置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是经济的发展似乎总是与环境污染问题如影随形。在过去的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搜索热点,持续的雾霾天气不断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严重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2009年江苏省盐城市发生严重水源污染事件,造成近20万盐城市民与单位供水被中断60多个小时、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社会影响极为恶劣;2009年湖南省辰溪县金利公司“1.11”重大环境污染砷中毒事件,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以及周边多处村民中毒现象,共计经济损失700多万元。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每年都在不断上演,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在种种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背后,不仅有事故单位生产设备、排污方式不达标,不按规定处理、随意排放污染物的原因,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机关玩忽职守、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环境监督管理职责,未能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扼制住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也是导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一大推手。 环境监管失职罪属于环境监督渎职犯罪,正式被列入刑法规制范围是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之中。此时,环境污染事故才开始慢慢引起公众的观注。尽管如此,但往往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以后,司法机关及民众观注的焦点更倾向于追究事故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而很少观注甚至没有注意到有关监管工作人员的渎职问题。因此,往往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出现:一部分企业因为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而被责令停产、关闭,相关责任人被处罚,之后又会有一部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重新生产,接着污染环境,然后被停产、关闭。表面上看,我国在打击环境污染事故犯罪上面“不遗余力”,但实际上,环境污染事故不但没有因此而减少反而越来越频繁。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主要是因为环境监管机关工作人员监管不到位,未能从源头上制止污染环境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监管失职行为并不会立即、直接引起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再加上主观罪过认定难、客观行为标准不够明确等原因,在司法上认定环境监管失职行为还比较困难,使得环境监管失职罪在司法适用上遭遇困境。 本文正是在了解到环境监管失职罪遭遇到以上困境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主要围绕在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中环境监管失职罪所遇到到的相关问题,在将整篇文章划分为五大部分的基础上,分别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概论、主观罪过、客观行为、最新司法解释适用、刑罚配置等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以期能对该罪名的理论研究与适用做出贡献。本文在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我国的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立法概况,,接着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犯罪属性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与界定,即本罪在性质上属于渎职类犯罪而非环境犯罪;第二章主要针对本罪的主观罪过问题进行界定,首先辩证分析犯罪过失构成本罪的合理性以及间接故意构成本罪的不可行性,进而认定本罪的主观罪过为过失。其次,在将本罪主观罪过认定为过失的基础之上,从监督过失入手,对疏忽大意以及过于自信过失两种监督过失类型进行认定分析;第三章主要针对本罪在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本文旨在通过行为要素、结果要素、因果关系要素三个方面对客观行为进行界定,在驳斥单纯作为说与不作为说的情况下认定不作为与作为的方式都能成为本罪的行为方式。并对本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不同于一般犯罪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主要针对2013年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本罪在司法适用中的相关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与相关罪名的立法修改与司法解释的对比之下,显现出本罪在刑罚设置上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五章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希望能为本罪的立法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环境监管失职罪 主观罪过 客观行为 司法解释 刑罚配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4.3;D92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言11-12
- 第一章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范畴与立法沿袭12-15
- 第一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范畴12-13
- 第二节 我国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法沿袭13-15
- 第二章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主观方面15-26
- 第一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主观罪过之辩证分析15-19
- 一、 犯罪过失存在的合理性15-16
- 二、 间接故意存在的不可行性16-19
- 第二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主观罪过之认定分析——从监督过失入手19-26
- 一、 环境监督管理过失的范围19-20
- 二、 疏忽大意型环境监督管理过失20-23
- 三、 过于自信型环境监督管理过失23-26
- 第三章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客观方面26-38
- 第一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行为要素26-34
- 一、 环境监管失职罪行为方式理论分析27-29
- 二、 环境监督管理失职行为司法界定29-34
- 第二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结果要素34-35
- 第三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因果关系要素35-38
- 一、 环境监管失职罪特殊因果关系之偶然性36-37
- 二、 环境监管失职罪特殊因果关系之间接性37-38
- 第四章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疑难问题分析38-43
- 第一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与邻近罪名区分38-39
- 一、 环境监管失职罪与污染环境罪的区分38-39
- 二、 环境监管失职罪一罪与数罪的区分39
- 第二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司法解释的适用39-43
- 一、 司法解释的对比分析40-42
- 二、 司法解释存在的不足42-43
- 第五章 环境监管失职罪刑罚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建议43-49
- 第一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刑罚配置存在的问题43-46
- 一、 刑种设置过于单一43
- 二、 法定刑设置偏低43-45
- 三、 刑罚设置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45
- 四、 司法实践中认定较难45-46
- 第二节 环境监管失职罪刑罚配置的建议46-49
- 一、增加财产刑和资格刑46
- 二、提高法定刑幅度46-47
- 三、根据危害程度不同进行相应的量刑档次上的划分47-48
- 四、司法实践中严格把控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2-53
- 后记53-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刘大元;挪用公款罪共犯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周舟;;新视角下的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静然;;我国刑罚体系的重构——以建设和谐、法治社会为目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洪龙;;试论刑法中正当业务行为的类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俊峰;;以社会危害结果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的定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李萍;;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运用——以“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7 王卓;;浅谈企业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张俊霞;;论网络信息著作权的刑法保护[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范述喜;范婉灵;;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10 李春华;;实践理性的继承与超越——醉驾类危险驾驶罪的基准刑初探[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丁国峰;反垄断法律责任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舟欢;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司法认定探讨[D];华侨大学;2013年
2 吴庆芳;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3 张康安;特殊防卫疑难问题探究[D];华侨大学;2013年
4 曹玲;民间借贷虚假诉讼侵财行为的刑法规制[D];中南大学;2013年
5 王崇霖;论渎职罪犯罪主体的认定[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6 郝敬涛;程序法视角下的刑事冤案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何信;论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若干疑难问题[D];复旦大学;2013年
8 冯丹丹;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曹甜甜;刑法中的被迫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华俊;商业混淆行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62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06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