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行政救济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17:29

  本文关键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行政救济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权 行政救济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其中的公众参与,法律条文虽有明文规定,但碍于诸多事实面或法制面因素,致使其规范力度不足而无法达到立法意旨。就此而言,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虽然已经依照相关明文规定而具体施行,却仍有许多相关的衍生问题,亟待我们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尝试谋求较为妥善的解决之道。与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公众参与、司法介入不同,我国的环评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环评事项由行政权独揽,一系列有关环评的法律法规仅是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作的依据,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行政权的行使缺乏监督与控制,公众参与权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无救济即无权利,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权要获得保障就必须为其提供完备的救济制度。文章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权利属性,这是本篇论文的前提性问题,通过论证得出结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程序性权利。第二章,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权救济存在的问题:救济渠道不畅通、救济滞后以及公众的救济能力不足等。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和法律层面,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权得不到司法救济的原因。认为传统的行政救济理论、传统诉权理论,加之我国现行宪法上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缺失、现行法律的一些不足,是该权利得不到有效救济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主要从程序行为的可诉性研究和传统诉讼理论的发展为突破口,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权应予行政救济进行理论论证。第五章,就如何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权的救济制度提出建议。首先,我国法律需明确赋予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从性质和内容上确认这是公民享有的一项法律权利;其次,要改变我国一直以来秉持的司法克制主义理念,进一步改革司法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布;罗润麒;;东京都环境影响评价条例[J];环球法律评论;1982年04期

2 宋殿棠;;论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J];法学评论;1984年02期

3 汪丽;;联合国跨国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公约[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4 李德杰 ,车俊山;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松、乱、假现象必须纠正──对宁津县宁苏化工有限公司不搞环评被关停的思考[J];山东环境;2002年01期

5 彭东昱;;环境影响评价: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J];中国人大;2002年22期

6 高焰,孔庆珍,李大秋;从《环境影响评价法》看我国当前环境评价制度的进步与不足[J];中国环境管理;2003年03期

7 梁亚荣;陈利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民参与权的保障——兼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王丽丽;;浅谈构建人文指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11期

9 王磊;亓玉军;王冬令;;影视、摄制等文化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分析[J];理论学习;2006年11期

10 罗蕾;吴晓明;;解读三种环境影响评价[J];理论前沿;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妹;;欧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欧阳晓光;赵东波;韩奇;孙汉坤;贾小梅;赵志杰;赵芳;钱永涛;刘书娟;;关于火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毛庆国;;深港边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郭爱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弄虚作假可究刑责[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广君;孙迎春;刘丽敏;刘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胡小华;;世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对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启示[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8 李丛欢;孙义利;张启众;;环境影响评价中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建议[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10 岳沙丽;;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甘肃省金昌市环境保护局 梁胜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减少西部环境风险[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张强;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荣获“青年文明号”[N];蚌埠日报;2008年

5 记者胡昕;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来衡[N];衡水日报;2010年

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大事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健康应列入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红光;将健康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N];人民日报;2013年

9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第二次公示)[N];安康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陈丽平;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应当细化[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铁柱;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黄正;我国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满萍;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X;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陈杰;中国香港与内地环境影响评价施行状况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环境影响评价人文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任彩银;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兴隆环境影响评价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亮;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张琳悦;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志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运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何其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79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279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