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对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的思考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面对环境破坏与资源枯竭的困境,传统自然资源法的调整理论已难以彻底解决当今日益尖锐的人类与资源的矛盾。由于自然资源法的根本目的是高效而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价值,所以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应该建立在自然资源的两种价值形式———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故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价值时的社会关系与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价值时的自然关系。科学定义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不仅是客观现实与法律理论体系建设的共同要求;也有利于正确指导立法、执法实践;更有利于从观念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Abstract]:Facing the plight of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resource depletion. The adjustment theory of tradi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law has been difficult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acut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esources, becaus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aw is to use th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d sustainably. Therefore, the adjustment obj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law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wo value forms of natural resources-economic value and ecological value. Therefore, the adjusting object of natural resources law should b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when natural resources realize economic value and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when natural resources realize ecological valu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law adjustment object is not only objective reality and law. The common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w theory system; It is also helpful to guide the legislation and enforce the law correctly; More conducive to the concept of change in people's values, enhanc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分类号】:D922.6
【正文快照】: 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影响下,自然资源法长期沿用传统法学关于法律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调整理论,将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定义为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但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破坏与资源稀缺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群;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融合[J];法学研究;2000年06期
2 常纪文;论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独立性与协同统一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0年03期
3 孟庆瑜,刘建民;论综合性自然资源立法[J];河北法学;1998年06期
4 刘茜;张超;;浅析《环境保护法》的修改[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5 赵倩茹,尚文华,郭瑞琴,杨海龙;水土保持法与其他自然资源法关系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5期
6 翁京才;自然资源法的价值观与生物多样性[J];引进与咨询;2005年03期
7 常纪文;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体系关系[J];环境导报;1999年06期
8 李泽春;安然;;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模式之选择[J];行政与法;2006年S1期
9 阎昭武;对环保与资源法的伦理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1期
10 王方;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J];理论与当代;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柯心;;论我国自然资源法的立法选择[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张璐;;自然资源法的部门法属性分析[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张璐;;论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构成[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4 孟庆瑜;刘茜;;环境资源法体系研究——从相关法律之间关系的角度谈《环境保护法》的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5 李志龙;;关于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的思考[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6 周岚;;也谈环境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7 左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自然资源法体系——由民法典物权法制定引发的思考[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徐军;常永明;;我国“水务”内涵探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樊英;;论环境资源法的独立性之源[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10 丁岩林;;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人与自然关系说的逻辑分析[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丽平;农业互助组织范围应予扩大[N];法制日报;2006年
2 梁鹏;哪些机动车必须购买交强险[N];中国保险报;2008年
3 何淼玲;全国人大立法调研组来湘[N];湖南日报;2007年
4 申保珍;农民抱团闯市场 国家法律做保障[N];农民日报;2006年
5 蒋承菘;制定与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宪法原则[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年
7 富子梅;“投机倒把”还适用吗?[N];人民日报;2007年
8 孙朝方邋黄宙辉;聚焦关乎民生之两大法律[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孙勇;128条社会建议被政府采纳[N];济南日报;2008年
10 梁奇烽;九十二部行政法规被宣布废止或失效[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谭柏平;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2 侯彦杰;国有森林资源法制化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杜昊;人口法的法律部门属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亚丽;法制转型中的俄联邦行政法调整对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杨惜春;完善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文;环境立法的法理问题及其价值选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曹明;关于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若干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王金震;我国生态安全的环境行政法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翟玲玲;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7 孙晓晓;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制度探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冰;我国房地产开发中的环境利益衡量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俞永正;经济法视野下的信息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赵静;我国自然保护地法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7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41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