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晋升激励视角下我国海洋陆源污染治理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政治晋升 地方政府 陆源污染治理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官员激励机制使得沿海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治理的重任。在此背景下,通过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沿海地区地方官员晋升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治理投入、陆源污染治理投入及其治理成效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与沿海地方官员的晋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投入及治理成效与其晋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政治晋升激励的视角来看,造成此种结果主要有晋升激励主体褊狭、缺乏实现治污激励目标的专项投入及官员的有限任期制度导致治污过程中的短视行为等方面的原因。而实行晋升考核多元化、增加中央对地方的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投入、晋升考核中纳入海洋陆源污染治理指标、完善环境责任追溯机制是矫治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official incentive mechanism with economic growth as the main evaluation index makes the coastal local governmen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local economy while ignoring the important task of marine environment land-based pollution control. Through a number of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he promotion of local officials in coastal areas and the level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put. Land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and its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relation test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and coastal local officials promotion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put and effect of marine pollution control and its pro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romotion incentive, this result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promotion incentive main body narrow. Lack of special invest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ollution control incentive and limited tenure system of officials lead to short-sighted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pollution control.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by increas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nput to the local marine land-based pollution control, incorporating the marine land-based pollution control index into the promotion assessment, and perfecting the traceability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分类号】:D922.68
【正文快照】: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但在各地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却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对各地环境质量的重视,地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也有所提高,但诸如工业废气及工业废水等外溢性污染物则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并且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鸣;;哲学视角下陆源污染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2 戈华清;;陆源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及法律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3 刘德洪;治理水体的陆源污染迫在眉睫[J];建设科技;2003年06期
4 王慧;陈刚;;跨国海域海洋环境陆源污染的法律对策[J];水运管理;2012年02期
5 刘德洪;治理水体的陆源污染迫在眉睫[J];中国青年科技;2003年04期
6 同春芬;刘宗霞;;山东半岛海岸带陆源污染的原因及综合管理刍议——以威海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11期
7 戈华清;蓝楠;;我国海洋陆源污染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4年02期
8 张继平;熊敏思;顾湘;;中澳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治理的政策执行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彭香葱;左华;;陆源污染对青岛近岸海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张继平;熊敏思;顾湘;;中日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治理的政策执行比较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熊敏思;张继平;顾湘;;我国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治理政策研究——基于中日治理政策的比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杜波;方路乡;林广;;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3 林广;方路乡;杜波;;浅谈“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工作的法律保障[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方路乡;杜波;林广;;“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工作体制、机制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先明;连云法院首次发出陆源污染近海补偿令[N];工人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金昶;三措并举有效控制陆源污染[N];中国海洋报;2013年
3 通讯员 朱先明 孙铁军;连云区法院发出国内首个陆源污染海洋补偿令[N];连云港日报;2010年
4 蔡文萍;我国加强陆源污染监控[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记者 芦燕娟;沿海将重点治理“两湾一口”陆源污染[N];济南日报;2006年
6 张向冰;从陆源污染看渤海治污[N];中国海洋报;2004年
7 记者 王军善;我国水体陆源污染日趋严重[N];中国改革报;2003年
8 周霜;治海先治陆 联动护海洋[N];台州日报;2008年
9 张小青 徐琦;中美环科合作研究向纵深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铭贤;陆海统筹控制陆源污染入海[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管延龄;秦皇岛海域陆源污染调查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车鸣;哲学视角下陆源污染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宁;我国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治理的政策实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翟惠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海洋陆源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郭翎洁;海洋陆源污染国家管辖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6 梁芳;公众参与防治陆源污染的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文丽琼;防治海洋环境陆源污染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葛美丽;细菌在渤海陆源污染评价及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5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46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