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犯罪非刑罚化的证成与价值
本文选题:环境犯罪 切入点:非刑罚处罚 出处:《求索》2011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对传统刑事责任实现方式提出了挑战,单一适用刑罚处罚已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为了在打击环境犯罪的同时有效预防环境犯罪,修复和保护生态利益,在非刑罚化成为当代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两大主题之一的背景下,对环境犯罪进行非刑罚化处罚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Abstract]:The particularity of environmental crime ha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ealizing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single penalty punish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crime effectively while cracking down on environmental crime, to repair and protect ecological interest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non-penalty is one of the two major theme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riminal law reform movement, it i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to punish environmental crimes without penal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A169)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09C104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0804036B)
【分类号】:D924.3;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J];现代法学;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川;张飞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等价性的判断标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杨淼;;论刑法中的身份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薛军;良法何在?——论法治的价值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6 梁晓俭;实践理性:一种法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7 朱虎;;萨维尼的《论占有》及其贡献——法学、立法以及方法[J];比较法研究;2006年06期
8 潘发勤;纯洁教育及其基本理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9 余航;论非刑罚处罚方法存在的价值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刘苏;汤卫东;;国际体育仲裁的冲突类型及法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雯;;未成年人犯罪处置社会化探讨[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余俊;;西部开发中危害环境罪的适用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李姗姗;;试论环境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原则[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4 谢望原;柳忠卫;;关于“严打”根据的理性思考[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5 孙章季;;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王卫东;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德治国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衡生;论民法请求权基础之选择[D];湘潭大学;2006年
2 赵守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本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0年
3 杜国强;论侵占罪[D];郑州大学;2000年
4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6 丁天球;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方文军;犯罪既遂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洪更强;论替代性的纠纷解决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姜涛;侦查程序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李金明;防卫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程平;;试论环境犯罪保安处分制度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2 尹彦品;;论非监禁刑[J];河北法学;2006年01期
3 侯作前;可持续发展与刑法的“绿色”变革[J];齐鲁学刊;2001年05期
4 孙国祥;论非刑罚化的理论基础及其途径[J];法学论坛;2003年04期
5 傅学良;;论环境安全视角下的环境刑事责任[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莉;生态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异慧;;缺失与重构: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伦理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磊;黄锡生;;“两型社会”视阈下我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及消解思路[J];河北法学;2011年07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苑立志;;环境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崔玉成;;关于当前水污染防治法制建设的思考[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李姗姗;;试论环境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原则[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4 孙绍伟;宋金华;;浅谈《环境保护法》第43条的完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5 刘文燕;高路;;环境污染被害人救济法律问题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蒋兰香;;土壤污染刑事责任探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严厚福;;环境法律如何成为“硬”法?——“任何人不得从其违法行为中获利”原则在环境法律中的适用[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8 邓小云;;关于环境诉讼原告资格的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孙晓宁;田密;;我国防沙治沙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张晓莉;王耀立;;论西部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晓 任雪;中国环境司法蹒跚起步加大环境犯罪制裁力度[N];中国贸易报;2010年
2 杨守勇;河北:环境犯罪须移送,甭想以罚代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刘英团;司法介入惩治环境犯罪大有可为[N];中国环境报;2008年
4 别涛 赵柯;环境犯罪综述[N];中国环境报;2002年
5 别涛;环境犯罪案件移送的程序规则[N];中国环境报;2002年
6 赵雯;加强环保执法:全球都重视[N];检察日报;2007年
7 曾庆朝 赵均锋;服务“生态立县”保护生态环境[N];工人日报;2009年
8 记者 成海;向河中倾倒化工废液终获刑[N];镇江日报;2008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周德伟 林存义;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本刊记者 李岭艳邋李保平 李波;哪些环境违法行为不准“以罚代刑”?[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华;环境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朱晓燕;论我国破产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卫东;中国环境犯罪刑罚责任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王志茹;环境保护刑事法律生态化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3 蒋桂祥;环境刑法法益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魏丽佳;我国环境犯罪中设立危险犯的必要性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5 徐欣欣;论环境公共利益的法律保护[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徐占国;欧盟环境刑法规制的演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7 安然;论我国积极的环境刑事法治之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陈海宏;惩治环境犯罪的非刑罚措施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健;论海上危险品运输活动中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10 陈敏;海洋环境污染及其法律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9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61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