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法律体系构建与实例

发布时间:2018-04-05 06:51

  本文选题:河流 切入点:水源保护区 出处:《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6期


【摘要】:因为修订不及时、规定不详细等种种原因,中国对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法律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对一级保护区水域的长度难以通过计算方法确定,对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的计算结果偏大,准保护区缺乏相关规定,技术规范与新修订的法律相冲突。对此,需要明确要求划定准保护区并在准保护区内"禁增"污染源,在行政区边界交接断面要求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进行交接,对划分保护区的技术规范进行修改,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可以由经验类比法划定,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根据一级保护区水质满足Ⅱ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在保护区内排污口拆除、准保护区排污不新增的情景下进行推算。按照上述修订建议建立起来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行政区边界"4个层次的水源河流保护区划体系是更合适、更有效的体系。以广东省F市S区D河为例,进行了水源保护区划定。
[Abstract]:Because the revision is not timely and the regulations are not detail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for the division of river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reas: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of the waters of the first class protected areas by means of calculation.The calculation result of the water area length of the secondary protected area is too large, the quasi-protected area lacks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nflicts with the newly revised law.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 require the designation of quasi-protected areas and the "prohibi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quasi-protected areas, and the need for the handover of cross-section at the bounda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be superior to that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and to modify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division of protected areas.The length of the water area of the first class protected area can be determined by empirical analogy method.In the case of no new sewage discharge in the quasi-protected area, the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It is more suitable and effective to establish the water source river protection regionalization system at the four levels of "the first class protected area, the second class protected area, the quasi-protected area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boundar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vision proposal.Taking D River in S District of F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rea is delimited.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
【基金】: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资助(PM-zx021-201212-004)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建新;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2 常德政;袁金华;王有乐;;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2期

3 易雯;付青;陈小文;;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03期

4 徐启新,车越,杨凯;中美水源地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7期

5 赵宏林;陈东辉;张丽萍;石纯;;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体系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6 易雯;付青;郑丙辉;陈小文;吕小明;李彤;刘军;;非潮汐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经验值划分法及实例应用[J];水资源保护;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磊;周国艳;;论城市水源地保护与合理开发——以合肥为例[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王虹扬;王敏;杨泽生;;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环境管理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3 韩宁宁;孙世群;周晓铁;姚尚和;姜栋栋;方红卫;;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管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4 骆祖江;曾峰;郭华;吴刚;;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三维渗流与溶质运移耦合数值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曹磊;井学辉;刘钢;薛艳龙;;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王春艳;侯毓;;通辽市城镇水源地保护区初步划分及评价[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卢士强;林卫青;顾玉亮;李巍;张宏伟;丁玲;;潮汐河口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8 秦志斌;刘朝晖;李宇峙;;基于熵权的山区公路自然环境影响多目标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9 贾绍凤;工业用水零增长的条件分析——发达国家的经验[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10 李建新,唐登银;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方法——英国的经验值法与实例[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记平;欧阳晓安;;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探析[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2 张新涛;刘芳;;论我国饮用水安全的制度保障及其立法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海云;汪伟;刘绍华;兰华谭;;当阳市巩河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对策研究[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张晓婉;Joyce Man;李风亭;;中美城市饮用水管理与政策比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李东生;万志双;;六库城镇饮用水源安全现状调查及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王海云;汪伟;刘绍华;兰华谭;;当阳市巩河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对策研究[A];“发展民生水利 保障饮水安全”论文集[C];2009年

7 田岳林;杨永强;李奋勇;张彦锋;李汝琪;;地下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及污染防治对策[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峰;林坜;田海涛;;北京市村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袁瑞霞;王兆慧;宋新山;柳建设;;黄浦江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管理对策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10 王学师;薛晓光;杨飞;;运城市乡镇饮用水源调查及保护对策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铭玮;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宪萌;基于过程模拟的越流区承压含水层脆弱性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韩晓刚;城市水源水质风险评价及应急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杜大仲;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梁留科;中德土地生态利用比较研究及其案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6 车越;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的环境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武华光;山东省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保祥;黄水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黎照;浙江省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规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崔培荣;诸城市政府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晋;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郝永艳;三给地垒岩溶地下水系统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会娟;我国饮用水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新军;王屋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7 薛璐;四柏树水源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保护区划定[D];长安大学;2011年

8 陈曦;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立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周杨;南方水库型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方案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唐肖;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劲波,周艳芳;中日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2 李建新;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3 李建新,,唐登银;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方法——英国的经验值法与实例[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4 王有乐;周智芳;王立京;孙苑菡;张建奎;;黄河兰州段水环境风险容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6期

5 韩进能;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面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5年04期

6 沈晓鲤,张荫华;美国及加拿大水污染控制法规与标准的制订[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7 王有乐;周智芳;王立京;张建奎;孙苑菡;;黄河兰州段氨氮降解系数的测定[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尹真真;幸治国;邓春光;;岸边污染带计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中的应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4年03期

9 张秀春,张建奎;黄河污染带水质的模拟计算及其环境容量确定[J];甘肃冶金;2004年04期

10 王有乐;孙苑菡;周智芳;张建奎;张庆芳;;黄河兰州段COD_(Cr)降解系数的实验研究[J];甘肃冶金;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毅;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型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陕西省委党校课题组;杨清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理论导刊;2006年11期

2 董鸿彪;;空话“治污” 必酿大患[J];水利天地;2010年10期

3 将克旭;乌金塘水库水源保护区区划方案优化决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2期

4 张丽君;曹红;马颖;;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的探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6年02期

5 袁靳慧;;增城76家漂染厂全部停产[J];纺织服装周刊;2006年28期

6 王晓燕;汪清平;蔡新广;王连荣;;基于灰色理论的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风险预测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07年06期

7 冯庆;王晓燕;张雅帆;尹洁;王连荣;;水源保护区农村公众生活污染支付意愿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8 裘鑫炎;;黄浦江上游的水源保护[J];上海环境科学;1985年04期

9 谢良成;;试谈建立沱江源头水源保护区的必要性[J];四川环境;1993年04期

10 李晓秀,奚为民,王一峋;密云县生态环境特点与绿色产业的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远;;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越;;合肥至武汉铁路滠水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水源保护[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Kolbe;;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汉辉;罗炳卢;;深圳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马娅;匡耀求;黄宁生;;东江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水资源生态补偿研究[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田丽英;;庄河北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叶洁琼;宋新山;王兆慧;柳建设;;黄浦江水源保护区的高效生态水处理技术探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8 李学艺;;黑河引水系统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调研报告[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下)[C];2007年

9 刘培斌;;北京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研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健;章志强;吴志军;麦穗海;杨成康;;上海闵行水质净化厂新大陆紫外C消毒系统运行介绍[A];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家颖;东风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修订[N];玉溪日报;2011年

2 特约通讯员 吴立民;投资2800万建防污染隔离网[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黄伯源;深圳水源保护区模式值得借鉴[N];东莞日报;2010年

4 记者 冯涛;银川勾画农村“三清”蓝图[N];宁夏日报;2008年

5 李玉芳 闫艳 高杰;无锡专项行动剑指九大领域[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熊发荣 旷良义 罗全恩;投资千万保饮水安全[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翁小红 鄞镇凯;建立韩江水源保护区长效管理机制[N];汕头日报;2008年

8 记者 韩红新 实习生 王东明;国务院督查组督查我市环保专项行动[N];兰州日报;2009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实习生 周威;不走登山道偏要穿网行[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记者 潘园园;今年我省全面整治江河流域环境[N];福建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铭玮;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卓;嘉定区水源保护区环境现状评价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焱;高速铁路跨水源保护区桥梁基础施工环境保护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世利;靖宇水源保护区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琳;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农业种植模式与面源污染控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刘萍;东江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李建锋;平山县岗南水库保护区绿色食品生产模式的环境效能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王萍;水源保护区高速公路路面径流处理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吕晋;从减轻经济活动强度的立场设计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D];复旦大学;2009年

9 周婕;城市水源地船舶流动风险源风险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群;东江流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3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13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e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