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司法正义论
本文选题:环境 + 司法 ; 参考:《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环境纠纷增加与环境司法局限之间形成的张力,在环境时代和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折射成为参与途径不畅,依据适用不准,利益衡量不当,制度供给不足,判决执行不力,实施成本不廉等环境司法不正义现象。从司法改革路径应对环境司法不正义的挑战,有必要从理论基础到制度设计对环境司法进行系统研究。现有环境司法实践局限于以司法正义理论以及环境正义理论为指导。然而这两个理论非但无法满足环境司法实践的理论需求,相互之间还存在冲突与矛盾。环境司法改革需要以环境司法正义理论为指导实现理论的重构和制度的革新。为此,本文对环境司法正义的理论脉络,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内容,环境司法正义制度设计,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正义具有层次性,低层次的正义类别依赖于高层次的正义类别获得指导和解释。司法正义、环境正义,以及环境司法正义分别是正义类别体系中的第二和第三层次。因此,对于环境司法正义的理解需要以对于司法正义、环境正义和正义的理解为基础。司法正义和环境正义受到分配正义的制约,并相互冲突,因此无法单独或共同承担起解决环境司法不正义现象的理论重任。三维正义理论框架认为,正义不仅关涉分配问题,还应该包括承认和代表权问题。三维的正义理论框架相较于注重分配一维的正义理论框架更适合作为环境司法正义的正义理论基础。环境利益是环境司法正义的法学分析范式的基点。“环境私益、环境公益”的二维环境利益分析框架存在标准混用等问题。“环境个益、环境众益、环境共益”的三维环境利益分析框架,以及利益权衡规则,更为精确与合理地解释了环境利益的内涵,也为环境司法的环境利益权衡提供基础。 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将环境司法主体型塑为符合正义共同体理论,根据现实的而非假想的社会条件进行塑造的,具有环境理性的主体。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关照下的环境司法主体资格的有无,取决于其与诉争环境利益之间的联系亲疏程度,而并非其是否确实享有该利益。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型塑的环境司法原则包括极值原则、优位原则和接近原则。极值原则要求环境司法尽可能地扩大主体、受理事项的范围,实现责任承担方式及幅度、环境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优位原则要求社会司法资源配置优先考虑满足环境司法需要,个案裁判时优先审查、考虑、救济环境利益,以及高位环境利益。接近原则要求裁判者的选任、诉讼者的资格、裁判依据和裁判程序的选择均要尽可能地接近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这一中心。 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审视下的既有环境司法制度存在制度空白和改进空间。环境司法制度设计围绕环境司法主体制度、程序制度和制度构建路径而展开。环境司法主体制度主要包括裁判主体相关制度、诉讼主体相关制度与其他环境司法主体相关制度。环境司法程序制度改进的重点在于程序选择制度、起诉程序制度、证据制度和案例指导制度。环境司法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一国或者社会的社会背景因素。社会背景因素可以抽象概括成为稳态社会、半稳态社会和动态社会三个模型。稳态社会对于环境司法制度改革的需求并不强烈。半稳态型社会、动态型社会则分别相应地适宜于采用保守型、激进型的环境司法制度改革路径。 环境司法正义可以被客观、中立、普适的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作出评价。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原则、维度、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项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司法主体独立、适格、完备;环境司法救济实体规范完备,程序公开、迅速、有效;环境司法实现环境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十个维度包括独立的环境司法,适格的环境司法裁判者,适格的环境司法诉讼者,充足的环境司法资源,透明、高效、便捷的环境司法程序,完备的实体环境法律规范,环境司法判决有效、迅速的执行,畅通、公正的监督和救济机制,合作的行政机关,有效衔接、相互补充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在种类上还可以分为基础版本、个案版本、区域版本和国际版本。 综观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环境司法正义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环境个益、环境众益、环境共益”的环境利益三维分析框架,均系本文首次作出系统研究。将“(再)分配、承认、代表权”的三维正义理论框架,以及环境利益三维分析框架,运用于分析、校验环境司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也是本文独创的研究路径。此外,环境司法不正义现象的类型化研究,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亦为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judicial justice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udicial justice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 However , th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judicial justice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
Justice ,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re the second and third levels in the justice category system .
The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quires environmental justice to expand the main body and the scope of the matter ,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mplitude ,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 and the social benefit .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main body system , the procedure system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he system of the main body concerned , the system of procedure subject and the system of the judicial subject . The choice of the reform path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system lies in the three models of the state or society .
Environmental justice can be evaluated by an objective , neutral and universa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evaluation includes principles , dimensions , primary indicators and secondary indicators .
The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relief is complete , the procedure is open , prompt and effective ;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lizes the maxim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 Ten dimensions include independent environmental justice , adaptive environmental judicial adjudicators , adaptive environmental judicial proceedings , adequate environmental judicial resources , transparent ,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environmental judicial procedures , complete physical environment legal norms , effective and prompt enforcement , smooth and fair supervision and relief mechanisms , and cooperative administrative organs , effective cohesion and mutual supplement .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justic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basic versions , case versions , regional versions and international versions .
Based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and the three - 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 environmental benefits ,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 , this paper makes systematic research for the first tim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2.6;D9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克鹏;;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观及其实现[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2 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0年01期
3 罗智敏;;意大利对普遍利益的司法保护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原告资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4 王明远;;论环境权诉讼——通过私人诉讼维护环境公益[J];比较法研究;2008年03期
5 陈蓉;石柏林;;论经济法可诉性的完善——以经济审判庭撤销为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6 王小钢;;排除危害类公益诉讼理论、制度和实践[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7 张晏;;中国环境司法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刘敏;论纠纷的可诉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占红沣;李蕾;;初论构建中国的民主、法治指数[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王小文;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侯怀霞;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学辉;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辩证统一[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3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93327.html